心脑缺血有不同症状,脑部缺血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的一般表现及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表现,还有脑梗死的前驱及典型症状;心脏缺血有心绞痛的典型和不典型表现,心肌梗死的先兆及典型症状,不同人群心脑缺血症状有差异,特殊人群需警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症状:
一般表现: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短暂,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常见症状有单肢或偏身无力、感觉异常,如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无力,可伴有言语不清,表现为说话不流利、含混不清等。例如,部分患者会突然感觉一侧手部活动不灵活,拿东西容易掉落,同时可能伴有嘴角轻微歪斜,说话时吐字不清。
不同血管受累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主要表现为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肢体单瘫或轻偏瘫及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等。比如,患者可能出现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但很快又恢复,同时伴有另一侧肢体的无力。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有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还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例如,患者会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站立或行走不稳,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梗死相关症状: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表现为上述TIA的相关症状,但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可能逐渐加重。
典型症状:起病相对较缓,常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偏身感觉障碍,如一侧身体对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减退;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无意义,也不能理解别人的话)等;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例如,患者突然发现一侧肢体无法抬起,无法正常行走,同时可能出现言语表达困难,只能说出简单词语且难以被他人理解。
心脏缺血症状
心绞痛:
典型表现: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例如,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生气、紧张)、饱食、寒冷等情况下容易诱发,患者在快走时突然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休息片刻后可缓解。
不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症状可不典型,如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而非典型的胸痛。有些女性患者可能表现为颈部、下颌部的不适,或上腹部的疼痛,容易被误诊。
心肌梗死: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前数天至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为最突出。
典型症状: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同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胃肠道症状也较常见,如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重症者可发生休克。例如,患者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胸骨后剧烈疼痛,伴有大汗淋漓,即使休息也无法减轻,同时可能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休克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心脑缺血的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心脑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心脏缺血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心脑缺血的症状出现的风险更高,且可能病情进展更快。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心脑缺血的可能;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缺血时,由于神经病变可能症状不典型,更需要密切监测和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