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相关疾病包括肛门肿瘤和痔疮,肛门肿瘤发病与HPV感染、慢性炎症、遗传、生活方式等有关,良性少见,恶性早期有小肿块、疼痛、便血等,晚期有侵犯症状,检查靠指诊、活检、影像学,治疗依良恶性等;痔疮因肛管直肠静脉丛充血等致,内痔便血、脱出,外痔肛门不适等,检查靠指诊、肛门镜,治疗先保守,无效手术,儿童痔疮多保守。
一、发病原因
肛门肿瘤:
对于肛门癌等恶性肿瘤,可能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肛门癌患者中HPV感染率较高。此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参与肛门肿瘤的发生发展。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所差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的人群肛门肿瘤发病风险可能增高;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良性肛门肿瘤相对少见,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局部组织异常增生等因素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痔疮: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便秘,便秘时排便需用力,会导致肛管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静脉丛曲张;长期久坐、久站,影响盆腔血液循环,易诱发痔疮;妊娠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也容易发生痔疮;年龄增长导致肛门周围组织退行性变,也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因素。不同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妊娠女性更易受影响;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相对更常见痔疮。
二、临床表现
肛门肿瘤:
肛门癌等恶性肿瘤早期可能表现为肛门部位的小肿块,逐渐增大,可伴有疼痛,尤其在排便时疼痛可能加重。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鲜血,量一般不多,但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增多。部分患者会有肛门瘙痒、坠胀感等不适。晚期肿瘤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出现排尿困难、大便失禁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更细致检查。
良性肛门肿瘤症状相对较轻,如肛门平滑肌瘤可能表现为肛门部位的肿块,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可能有坠胀感,肿块大小不一。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特点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出血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能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脱出的内痔若嵌顿,可引起剧烈疼痛。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可伴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不同年龄痔疮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儿童痔疮相对少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因素或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
三、检查方法
肛门肿瘤:
肛门指诊是初步筛查肛门肿瘤的重要方法,医生通过手指触摸可了解肛门及直肠下段有无肿块、溃疡等异常。
病理活检是确诊肛门肿瘤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具体病理类型。
影像学检查如直肠超声、盆腔CT或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痔疮:
肛门指诊主要用于排除肛门肿瘤等其他疾病,痔疮患者肛门指诊一般无明显异常肿块,但可了解直肠内情况。
肛门镜检查是诊断痔疮的常用方法,可直接观察到痔核的大小、数量及部位等情况。不同年龄痔疮患者进行肛门镜检查时,操作需轻柔,儿童更要注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四、治疗原则
肛门肿瘤:
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良恶性、分期等因素综合制定。恶性肛门肿瘤多采用手术治疗,如肛门癌可能需要行肛门切除术等,术后可能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良性肛门肿瘤若有症状或逐渐增大,也可考虑手术切除。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不同,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
痔疮:
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不良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等;坐浴可使用温水或药物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可使用痔疮膏、栓剂等药物缓解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儿童痔疮一般先以保守治疗为主,如调整饮食等,尽量避免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