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早期无症状,多在检查时偶然发现,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便血(可致急慢性失血)、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交替)、腹痛(部位和程度因人而异)、黏液便(与炎症有关)、肠道梗阻(严重可危及生命);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定期体检,儿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并考虑其身体特点,有家族病史者应早筛查,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一、大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无症状
许多结肠息肉患者在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进行体检、结肠镜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被偶然发现。这是因为较小的息肉一般不会对肠道的正常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不会引发身体的明显不适。
二、可能出现的症状
1.便血:便血是结肠息肉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息肉表面的黏膜容易受到粪便的摩擦或刺激,导致黏膜破损出血。血液通常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可能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如果息肉位置较高,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大便颜色可能会更深。便血的严重程度与息肉的大小、数量以及破损情况有关。长期少量便血可能不易被察觉,但可能导致慢性贫血,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而大量便血则可能引起急性失血,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2.排便习惯改变:患者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结肠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发生改变。当息肉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时,可能会引起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而当息肉导致肠道狭窄或梗阻时,则可能出现便秘,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种排便习惯的改变可能会持续存在,也可能会间歇性发作。
3.腹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和位置因人而异。如果息肉较大或发生了炎症、溃疡等情况,可能会刺激肠道神经,引起腹痛。疼痛的位置通常与息肉所在的部位有关,一般位于下腹部或脐周。腹痛的发作可能没有明显的规律,有时在进食后会加重,有时则在排便后缓解。如果腹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等,可能提示息肉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就诊。
4.黏液便:肠道受到息肉的刺激后,可能会分泌过多的黏液,导致大便中带有黏液。黏液的量和质地也会有所不同,可能是少量透明或白色的黏液,也可能是大量的脓性黏液。黏液便的出现可能与息肉的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会刺激肠道黏膜分泌更多的黏液。如果黏液便伴有便血、腹痛等症状,更应引起重视。
5.肠道梗阻: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阻塞肠道,导致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引起肠梗阻。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梗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肠道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即使出现了上述症状,也可能误以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而忽视。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因此,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检,包括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结肠息肉。
2.儿童:儿童结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症状,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和腹部症状。如果孩子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特点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
3.有家族病史者:如果家族中有结肠息肉或结直肠癌患者,个体患结肠息肉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这类人群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和筛查,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建议从年轻时开始定期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结肠息肉,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4.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对于这类人群,除了要定期进行体检外,还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降低患结肠息肉的风险。如果已经出现了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