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血管疾病,多见于特定人群,发病与静脉壁结构功能异常、瓣膜功能不全、压力增高等有关,有早期及病情进展后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弹力袜及生活方式调整,手术可治,需通过定期活动、保持体重等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因血液回流障碍而出现的迂曲、扩张现象,多见于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
二、发病机制
1.静脉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或由于长期静脉高压,使静脉壁弹性减退。例如,部分人群出生时静脉壁结构就存在缺陷,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2.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内有许多瓣膜,其作用是保证血液单向回流。当瓣膜功能不全时,血液会出现反流,加重静脉负担,导致静脉扩张、迂曲。比如长期站立的人,下肢静脉承受压力较大,容易引起瓣膜损伤,进而引发静脉曲张。
3.静脉压力增高: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因素,可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升高,促使静脉扩张。以妊娠为例,孕期女性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了患下肢静脉曲张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早期可能仅有下肢沉重、酸胀、乏力感,往往在长时间站立后明显,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小腿浅静脉出现迂曲、扩张,外观呈“蚯蚓状”。
2.病情进展后的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脱屑,皮肤变硬等;还可能发生溃疡,多发生在小腿下1/3内侧或外侧,溃疡经久不愈;有时会伴有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可触及痛性硬结或条索状肿物。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下肢静脉的外观,检查有无迂曲、扩张的静脉,同时会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等,初步判断静脉瓣膜功能及深静脉是否通畅。例如,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可用于检测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医生会先抬高患者下肢,使静脉排空,然后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让患者站立,若在30秒内松开止血带后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逆向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静脉的形态、瓣膜功能及血流情况,能明确有无静脉反流、血栓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静脉的直径、血流速度等指标,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静脉的形态、瓣膜功能及病变部位,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五、治疗与预防
1.非手术治疗
弹力袜治疗:通过压力梯度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适用于轻度静脉曲张、妊娠期间发病、症状虽明显但手术耐受力差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腿围选择合适压力等级和型号的弹力袜,并且要每天穿戴,夜间休息时可取下。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久站久坐,定时活动下肢,休息时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例如,每站立或久坐1小时左右,就活动5-10分钟,可进行踮脚、屈伸膝关节等动作;休息时可将下肢抬高15-30度,高于心脏水平。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有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等。手术能直接去除病变的静脉,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如早期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等。
3.预防措施:对于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进行下肢肌肉锻炼,如步行、慢跑等;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增加下肢静脉负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减少因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的情况;可选择合适的弹力袜预防性穿戴等。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