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需综合临床表现(呼吸、喘息、全身状况)和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胸影像)判断,治疗及时与否影响严重程度及预后,轻症预后好,重症易留后遗症,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人群患病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应对。
1.从临床表现判断严重程度
呼吸情况:观察呼吸频率是重要指标,婴幼儿正常呼吸频率约为30-4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提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通气障碍;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等表现,也说明病情相对严重。
喘息程度:严重的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喘息持续不缓解,可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表现,如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等。
全身状况:若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因为这些表现可能意味着机体的整体状态受到明显影响,多器官功能可能受到累及。
2.辅助检查评估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提供线索,细菌感染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而病毒感染导致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有相应变化。
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患儿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酸碱平衡情况。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提示存在呼吸功能不全,若pH值等酸碱指标出现异常,说明机体的酸碱平衡失调,病情较为严重。
胸部X线或CT检查: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的炎症浸润影等情况,若病变范围较广,累及多个肺叶,或者出现肺不张、肺气肿等并发症表现,也提示病情相对严重;胸部CT对于一些细微病变及并发症的显示可能更为清晰,有助于更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与预后相关因素
1.治疗对严重程度的影响
及时有效的治疗:一旦确诊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例如,给予吸氧改善缺氧状况,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喘息症状,若为细菌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等。及时治疗可以控制炎症进展,避免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早期规范治疗能更好地保障呼吸等功能的稳定。
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如果治疗不及时,炎症持续进展,可能会引发更多严重并发症,如脓胸、肺脓肿、感染性休克等,大大增加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难度。
2.预后与严重程度的关系
轻症预后:多数轻症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患儿的呼吸功能等可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对于一般儿童群体,在合理治疗后康复较快。
重症预后:重症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肺部后遗症,如肺功能下降、慢性咳嗽、支气管扩张等。尤其是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病情恢复后仍需长期随访,关注肺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例如,一些重症患儿可能在长大后运动耐力较正常儿童差,在剧烈运动时容易出现气促等表现。
不同人群患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特点及应对
1.婴幼儿人群
特点:婴幼儿的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患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呼吸频率变化明显,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且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病情观察相对困难。
应对: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呼吸、精神等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做好护理工作,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及时清理患儿口鼻分泌物等,以利于呼吸道通畅,促进病情恢复。
2.儿童及成人有基础疾病人群
特点:儿童本身有哮喘等基础肺部疾病时,患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会使喘息等症状加重,病情更难控制;成人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时,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如心脏病患者可能因缺氧等出现心力衰竭加重的情况。
应对:这类人群患病后,除了针对喘息性支气管肺炎进行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哮喘的儿童,要在控制肺炎的同时,继续规范使用控制哮喘的药物;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成人,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心脏功能稳定。在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相关的护理措施配合,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液体出入量等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