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细支气管炎是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与感染、遗传易感性有关,有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表现,通过胸部HRCT、肺功能、实验室检查诊断,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病情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稳定后需呼吸康复训练、避免刺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可能的感染因素:有研究认为与感染有关,比如感染某些细菌或支原体等病原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导致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例如,有文献指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与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有一定关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引发气道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逐步损伤呼吸性细支气管等结构。
遗传易感性:部分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机体对炎症的易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使得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泛细支气管炎。比如某些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其突变或多态性改变可能导致机体对呼吸道炎症的防御和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多为慢性咳嗽,可持续较长时间,呈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黏痰,病情进展后咳嗽可能会加重,且痰液不易咳出。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咳痰等情况,更多表现为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样咳嗽;成年患者则能较清晰表述咳嗽的特点。
咳痰:咳白色黏液痰或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液可变为黄色脓性。儿童患者咳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表现为咽部有痰响,或者在吃奶、呼吸时出现痰液梗阻的表现;成年患者咳痰相对容易,但感染时咳痰会明显增多。
呼吸困难:早期多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等;成年患者在病情加重时会明显感觉气不够用,影响日常活动。
其他系统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鼻窦炎,出现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鼻窦炎可能会影响其面部发育和呼吸功能;成年患者鼻窦炎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导致嗅觉减退等问题。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典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细支气管扩张及空气潴留征。儿童患者进行胸部HR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成年患者则可以较好配合检查,通过HRCT能清晰观察肺部病变的分布和程度。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降低,残气量增加等。儿童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时需要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婴幼儿可能采用脉冲振荡肺功能仪等;成年患者可进行常规的通气功能检测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增高。血清学检查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A、IgM等。
治疗
药物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泛细支气管炎的常用药物,如红霉素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等有关。儿童患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剂量调整,根据体重等因素准确给药;成年患者使用时也需要关注药物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预后与康复
预后: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会进展为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病情变化也较快,需要密切关注病情进展;成年患者预后则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因素密切相关。
康复: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以改善呼吸功能。儿童患者的呼吸康复训练需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呼吸训练;成年患者可以自主进行规范的呼吸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呼吸困难的发作频率。同时,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等刺激因素,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