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风可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同时需遵循个性化和循序渐进原则,有氧运动常见类型及频率多样,能改善心血管等降低中风风险;力量训练类型及频率有规定,可增肌肉量等降低风险;柔韧性训练类型及频率明确,能缓解肌肉紧张等降低风险,不同人群锻炼需个性化且要循序渐进。
一、有氧运动
1.类型及频率
类型: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快走为例,对于一般人群,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将其分为5天进行,每天30分钟左右。慢跑的话,中等强度的慢跑每周也建议至少150分钟,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0-120米左右。
对预防中风的作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减少了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降低中风风险。同时,有氧运动还能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有助于清除血管内的脂质沉积,保持血管通畅。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有氧运动能更好地控制血压,稳定病情;对于肥胖人群,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减轻体重,降低体重指数(BMI),BMI过高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中风发生概率。
二、力量训练
1.类型及频率
类型:力量训练可以选择使用哑铃、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也可以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自重力量训练。一般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选择8-10个不同的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
对预防中风的作用: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量,肌肉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控制体重。同时,力量训练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而糖尿病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老年人来说,力量训练可以增强骨骼强度,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降低因跌倒等意外导致脑血管损伤的风险;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力量训练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间接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三、柔韧性训练
1.类型及频率
类型: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伸展运动等。例如瑜伽中的一些拉伸体式,如三角式、坐姿前屈式等。每周可以进行2-3次柔韧性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保持在20-30分钟左右。
对预防中风的作用:柔韧性训练可以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有助于保持血压的稳定。长期的肌肉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柔韧性训练通过放松肌肉,可间接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对于有久坐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经常进行柔韧性训练能够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减少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导致的血管受压等问题,从而降低中风风险;对于有颈部血管问题的人群,适当的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颈部血管的血液循环,避免血管狭窄等情况加重。
四、综合注意事项
1.个性化原则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锻炼时需要考虑自身特点。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锻炼时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要调整运动计划,孕期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月经期间可以选择轻度的柔韧性训练等。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在开始锻炼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在血糖过低时运动,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相对稳定;冠心病患者运动时要避免剧烈的力量训练和长时间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应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2.循序渐进
无论是开始新的锻炼计划还是增加运动强度,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刚开始进行有氧运动时,运动时间可以从10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运动强度也从低强度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力量训练也是如此,初始阶段使用较轻的重量进行练习,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重量和训练难度。这样可以避免身体因为突然的剧烈运动而受到损伤,同时也能让身体逐步适应运动带来的变化,更好地发挥锻炼预防中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