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是因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致静脉迂曲扩张,表现为体表静脉隆起迂曲等,与静脉壁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等;静脉血栓是静脉腔内异常凝结血栓,有深、浅静脉之分,由血管内皮损伤等三联征致,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等,诊断用超声等,治疗分抗凝、溶栓、取栓等,不同情况有不同治疗方案。
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腔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和浅静脉血栓等。本质是血液在静脉内凝固形成固体物质,可由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因素引起,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等风险较高。
临床表现
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体表可见的静脉隆起、迂曲,如下肢静脉曲张可出现小腿浅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或团块状,患者可能伴有下肢沉重、酸胀感,久站后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样变甚至溃疡形成。不同部位的静脉曲张表现略有差异,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常见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或发绀等;浅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病变静脉区疼痛,局部红肿、压痛,可触及硬索状静脉。对于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随血流移动可能导致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浅静脉血栓一般较少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但可能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静脉曲张:主要与静脉壁结构异常(如先天性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长期静脉高压(如重体力劳动、妊娠等使下肢静脉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年龄增长会使静脉壁弹性下降,也是静脉曲张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及子宫压迫下腔静脉等,也易发生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Virchow三联征是其经典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可由外伤、手术、感染等引起;血流缓慢常见于长期卧床、久坐、肢体活动减少(如术后患者)等情况;血液高凝状态可见于肿瘤患者、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产后等情况。不同人群中这些因素的贡献不同,例如老年人可能因血管内皮功能减退、血流缓慢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长期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的人群可能因药物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诊断方法
静脉曲张:主要通过体格检查,观察静脉外观表现,如可见迂曲扩张的静脉。还可进行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静脉的形态、瓣膜功能、血流情况等,有助于明确静脉曲张的程度、范围等,超声检查无创、方便,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静脉血栓:超声检查也是诊断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可发现静脉内的血栓回声、判断血栓的部位、范围等。对于深静脉血栓,静脉造影曾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现在超声应用更为广泛;对于肺栓塞的诊断,除了超声检查外,还可通过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检查来明确,CTPA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
治疗原则
静脉曲张:轻度静脉曲张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穿戴医用弹力袜,帮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避免久站、久坐,适当抬高患肢。对于症状较重、有并发症的静脉曲张,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等,手术方式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近年来微创治疗方法也逐渐应用,如射频消融、激光闭合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静脉血栓: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一般首先采用抗凝治疗,防止血栓进一步蔓延、复发,并促进血栓溶解,常用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对于有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有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一些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效果不佳等情况,可能需要采取介入取栓或手术取栓等治疗方法。浅静脉血栓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局部热敷、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血栓,但相对较少采用。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出血情况等,不同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孕妇这一特殊人群发生静脉血栓,抗凝治疗需权衡胎儿和孕妇的风险,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