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因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致意识短暂紊乱丧失,发病急骤,有前驱症状,主要是短暂意识丧失及快速恢复,检查有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等,治疗是去除诱因和一般支持治疗;脑梗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全身症状,检查有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发病机制主要是大脑短暂性缺血缺氧。常见诱因有体位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反射等,例如长时间站立后突然起身,可能因血压调节障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晕厥,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一般发病较急骤。
脑梗:即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阻塞,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相对较缓,但也有急性起病的情况。
二、症状表现
晕厥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晕厥前可有头晕、视物模糊、恶心、面色苍白等前驱表现,持续时间较短。
主要症状: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恢复后可能有乏力、嗜睡等不适,但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不明显,例如意识丧失后,被他人扶起或平卧休息后很快清醒,清醒后一般无偏瘫、言语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表现可能更复杂,但核心是短暂的意识丧失及快速恢复。
脑梗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梗死部位不同,症状多样。常见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说话不清楚或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口角歪斜、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等。例如梗死部位在大脑左侧语言中枢,可出现运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等。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程度可从嗜睡到昏迷不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脑梗后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更慢,且可能合并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等。
三、辅助检查
晕厥
心电图:可用于排查心源性晕厥,如心律失常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需结合其生理特点判断,儿童心电图有其自身发育特点,与成人不同。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发现体位性低血压等导致晕厥的血压异常情况,能监测24小时血压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监测时间和注意事项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脑梗
头颅CT:发病早期(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能快速筛查脑梗,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但儿童由于颅骨等因素,CT检查需谨慎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
头颅MRI:对脑梗死灶显示更敏感,尤其是早期梗死灶,能更早发现病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MRI检查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进行MRI检查需确保安全,避免躁动等影响检查结果。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阻塞等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各年龄段患者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该检查,儿童进行脑血管造影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评估。
四、治疗原则
晕厥
去除诱因:如纠正体位性低血压,避免长时间站立后突然起身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可通过深呼吸等方法调节。不同年龄人群诱因不同,儿童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诱因,针对诱因进行相应处理。
一般支持治疗:让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各年龄段患者一般支持治疗基本相同,但儿童的护理需更加精细。
脑梗
急性期治疗: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禁忌证和适应证评估不同,老年人溶栓需更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还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方案需根据其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儿童康复训练需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