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结肠息肉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中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较小有蒂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无蒂或广基息肉;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息肉大、基底宽内镜下切除困难或为恶性病变等情况,术后均需定期内镜随访,随访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较小的、有蒂的降结肠息肉较为常用。一般来说,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息肉多可通过高频电凝切除。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在操作时,通过内镜将电凝器械送达息肉部位,准确凝固息肉基底部,从而完整切除息肉。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均可采用,但儿童患者需谨慎操作,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如息肉大小、身体耐受等,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儿童的肠道相对较细,操作时更需轻柔准确,避免损伤肠道黏膜等。
生活方式: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术前需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可能影响术后创面愈合,饮酒可能加重肠道负担,影响恢复。
病史:若患者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在进行内镜下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因为炎症状态下肠道黏膜可能更脆弱,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防止出现穿孔等并发症。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适用情况:对于较大的、无蒂或广基的降结肠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息肉,ESD是较好的选择。它可以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组织,同时能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操作时需要在内镜下将黏膜下注射液注射,使病变组织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用特殊的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
年龄因素:同样适用于各年龄段,但儿童患者更需严格评估风险,由于儿童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有差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专业的儿科内镜医生操作。
生活方式:术前术后生活方式的调整同高频电凝切除术,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术后恢复。
病史:若患者有肠道手术史等,肠道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增加了ESD操作的难度和风险,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肠道情况,必要时可通过肠道造影等检查了解肠道粘连情况,制定合适的操作方案。
二、外科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当息肉较大且基底较宽,内镜下切除困难或风险较高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例如,息肉直径大于2cm且无蒂,内镜下切除可能导致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应考虑外科手术。另外,若息肉为恶性病变,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部分降结肠切除等。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患降结肠息肉需要外科手术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病情需要,需综合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能力、生长发育等因素。儿童的手术创伤恢复相对成人可能较慢,需要更精心的术后护理。
生活方式:术前需调整生活方式,如让儿童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等,成人患者则需戒烟限酒等,以提高手术耐受力。
病史:如果患者有其他重要脏器的病史,如心脏疾病、肺部疾病等,外科手术前需要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充分评估和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手术前需确保心脏情况稳定,可能需要心内科医生会诊评估。
三、术后随访
1.定期内镜检查
无论采用内镜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都需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一般来说,术后1年需进行首次内镜复查,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等情况。如果首次复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至少每3-5年需复查一次。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术后随访同样需要定期内镜检查,由于儿童息肉有一定的复发可能,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儿童,检查间隔时间可能根据首次息肉的情况由医生个体化制定,但一般建议较成人相对更密切一些。
生活方式:患者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息肉的复发,如持续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息肉复发风险,所以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降低息肉复发几率。
病史:有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曾患炎症性肠病等,在随访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肠道黏膜的情况,因为这类患者本身肠道黏膜处于相对敏感或易病变的状态,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内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