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属中风范畴,发病由血管阻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在安静或睡眠起病,CT早期可能无异常、MRI更早显影,受多种因素影响;中风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出血性中风由脑血管破裂出血致损,脑出血多活动起病伴头痛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等,CT表现为高密度灶,两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不良生活方式是共同危险因素,特定病史增加发病风险。
一、定义与范畴
急性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阻塞,使得局部脑组织得不到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引起相应脑区域的缺血。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就包括急性脑梗塞,而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
二、发病机制差异
急性脑梗塞:多由血管阻塞所致,常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或者血管外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脂肪栓子等)堵塞脑血管,使得血流中断,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大脑中动脉闭塞较为常见,会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多是由于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区别
急性脑梗塞:症状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发作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典型症状根据梗塞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颈内动脉系统梗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等。一般发病后神经系统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发病突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等症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明显,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部分患者有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也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急性脑梗塞:头部CT在发病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DWI(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能更早发现早期缺血改变。例如在发病数小时内,MRI的DWI序列就可显示高信号的梗死灶。
出血性中风:头部CT表现为高密度病灶,脑出血在CT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表现为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
年龄与性别:急性脑梗塞和中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出血性中风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于各年龄段,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多见于青年人,女性相对多见。急性脑梗塞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而心源性栓塞导致的脑梗塞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急性脑梗塞和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风险;酗酒可使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可能性。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尤其是出血性中风;有房颤等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心源性栓子脱落容易导致急性脑梗塞;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梗塞。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中风相对罕见,但妊娠高血压等情况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风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在护理时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