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好发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等部位,好发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病史(肠道疾病史、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相关,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肠道疾病史人群、有家族遗传史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结肠癌好发部位
结肠癌的好发部位以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最为多见,约占全部结肠癌的2/3,其次为盲肠及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二、结肠癌好发人群
(一)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肠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逐渐下降,并且肠道内的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延长,使得细胞发生恶变的概率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患结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30岁以下人群。
(二)性别因素
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比如吸烟、饮酒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一些职业暴露等因素可能对男性肠道健康产生影响。不过,女性也需要重视结肠癌的预防,因为随着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情况的增多,患结肠癌的风险也在逐渐上升。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较高。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分泌增加,肠道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成为致癌物质;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肠道内氨及其他致癌物质的产生;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时间增加。例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普遍,其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长期大量摄入腌制、烟熏、烧烤类食物的人群,这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比如,经常食用腌制咸菜、火腿等食物的人群,患结肠癌的几率比一般人群要高。
2.运动因素
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较高。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粪便排出,减少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长期久坐不动的人,如办公室职员等,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增加,从而增加了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四)病史因素
1.肠道疾病史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一般来说,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的患者,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5-10倍。
2.家族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结肠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结肠癌患者,那么其患结肠癌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携带了一些与结肠癌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结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患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一)老年人
老年人患结肠癌时,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同时,老年人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肠癌。并且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度运动等。
(二)有肠道疾病史人群
对于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史的人群,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内的异常病变,如不典型增生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更加注重调整,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三)有家族遗传史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除了要定期进行结肠癌的筛查(如肠镜检查等)外,还需要了解家族中相关的遗传突变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在生活方式上要积极调整,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要保持心理平衡,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等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