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是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脑膜。常见病毒有肠道病毒等,经粪-口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脑膜刺激征、神经系统症状,儿童和成人表现有差异。诊断靠脑脊液、病毒学、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病毒治疗。多数预后好,少数留后遗症,儿童和成人预后有差异。预防要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脑膜,而脑实质受累相对较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病毒类型: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此外,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也可导致该病。
传播与感染途径: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等可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病毒经鼻腔或口腔黏膜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结等部位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再累及脑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部分患者还伴有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较为常见,克氏征、布氏征可呈阳性,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不安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惊厥、昏迷等,但脑实质受累相对较轻时,一般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等严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者可能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呕吐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以哭闹、精神差等为主要表现。
成人:成人患者头痛等症状相对较为突出,全身中毒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更明显一些,但具体表现也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病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多,一般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一般正常。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细菌性脑膜炎等。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如肠道病毒的核酸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致病病毒的类型,但病毒学检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在病情严重或需要与其他颅内病变鉴别时可进行该项检查。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通风良好等。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如体温过高可在符合指征情况下考虑使用适当的降温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对于头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等缓解症状。
抗病毒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等。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一般可以完全康复,不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出现严重惊厥、昏迷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等。
不同人群预后差异
儿童:儿童患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的脑水肿等情况,可能会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成人:成人患者的预后一般也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较轻的成人患者预后较好,而病情较重的成人患者可能会遗留一定的后遗症,但相对儿童来说,成人的身体储备等情况可能会影响预后的恢复速度等。
七、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对于肠道病毒感染,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可以通过接种相关疫苗来预防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如肠道病毒71型疫苗等可预防部分肠道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