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湿疹是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分婴儿、儿童、成人期,有不同表现,发病与遗传、免疫、皮肤屏障有关,靠临床等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各期护理、避免诱因、关注心理等。
一、异位性湿疹的定义
异位性湿疹也称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它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有特应性体质,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特应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段表现
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最初表现为面部红斑,随后可发展为丘疹、水疱,搔抓后容易糜烂、渗出,伴有剧烈瘙痒,患儿常因瘙痒而哭闹不安、睡眠受影响。好发于面部、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
儿童期:多数在婴儿期缓解后复发,也有部分患儿从婴儿期直接发展而来。可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表现为皮肤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出现丘疹,直径约2-5mm,质地较硬。
成人期:可由儿童期发展而来,也可直接发病。皮疹表现多样,常见于颈部、眼睑、四肢屈侧等部位,皮肤干燥、粗糙,有明显的苔藓样变,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
2.瘙痒特点:异位性湿疹患者普遍有剧烈瘙痒,这种瘙痒可在夜间加重,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搔抓又会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形成搔抓-瘙痒-皮肤损伤加重的恶性循环。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异位性湿疹的发病相关,如FLG基因(丝聚蛋白基因)突变较为常见。丝聚蛋白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FLG基因缺陷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过敏原等更容易侵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2.免疫异常:Th1/Th2细胞失衡是重要的免疫发病机制之一。特应性体质患者往往Th2细胞功能亢进,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IgE,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同时促进炎症因子如IL-4、IL-5、IL-13等的分泌,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3.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除了遗传因素导致的皮肤屏障相关基因异常外,外界刺激如干燥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也会破坏皮肤屏障。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的保湿能力下降,同时外界抗原更容易进入皮肤内,激活免疫系统,诱发炎症反应。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病史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临床特征包括皮肤瘙痒、慢性或复发性湿疹样皮疹,以及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常用的辅助检查有斑贴试验以排除接触性过敏原,血清总IgE检测可升高,但需注意其并非特异性指标,皮肤活检可见表皮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病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相关,去除接触物后病情可迅速改善,一般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血清IgE通常不升高。
2.慢性单纯性苔藓:好发于颈部、眼睑等部位,皮疹多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形成苔藓样变,瘙痒虽明显,但一般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与异位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和遗传背景不同。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婴儿期患者:婴儿皮肤娇嫩,护理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浴,洗浴后及时涂抹温和的保湿霜以修复皮肤屏障。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由于婴儿表达能力差,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搔抓行为,及时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2.儿童期患者:家长应监督儿童避免搔抓皮肤,可通过给儿童佩戴手套等方式减少搔抓。在生活中要注意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食物、吸入物等,尽量避免接触。同时,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的慢性过程和瘙痒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成人期患者:成人患者要注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在选择护肤品时,要选择无刺激性、保湿效果好的产品。由于瘙痒剧烈,成人患者要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可通过冷敷等方式缓解瘙痒。同时,要积极治疗伴发的特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因为这些疾病之间相互影响,控制好伴发病有助于异位性湿疹的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