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头部CT和MRI检查,CT通过X线断层扫描,MRI利用磁共振现象,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血液生化检查(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及意义,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评估脑动脉硬化情况及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范围不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等与脑动脉硬化的关系及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范围不同)。
一、影像学检查
(一)头部CT检查
1.原理及意义:通过X线对头部进行断层扫描,可发现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部结构变化,如是否存在脑梗死、脑萎缩等情况。在脑动脉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脑实质密度改变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把控,儿童由于对辐射更敏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操作要点:患者需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固定,按照CT扫描程序进行操作,一般能较快完成检查。
(二)头部MRI检查
1.原理及意义: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取头部图像,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部组织的细微变化,如脑内缺血灶等。对于有禁忌证不能进行CT检查的患者,MRI是较好的替代选择。不同年龄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其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有金属植入物可能无法进行检查或需特殊评估。
2.操作要点:患者需躺在磁共振检查仪内,保持身体不动,检查时间相对CT较长,但图像分辨率更高。
二、血液生化检查
(一)血脂检查
1.相关指标及意义
总胆固醇(TC):升高是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可导致动脉硬化。不同年龄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TC合适水平应小于5.2mmol/L,老年人可能略有不同,但也需控制在合理范围。
甘油三酯(TG):升高也与脑动脉硬化相关,TG水平升高会影响血液黏稠度等,增加动脉硬化风险。成年人TG合适水平一般小于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坏”胆固醇,升高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其合适水平对于不同风险人群有不同标准,如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应小于3.4mmol/L,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应更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其水平降低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成年人HDL-C合适水平应大于1.0mmol/L。
2.检查要求:一般需要空腹采血,采血前需保持清淡饮食等。
(二)血糖检查
1.相关指标及意义
空腹血糖(FBG):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正常人空腹血糖应在3.9-6.1mmol/L之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需根据病情等因素调整,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也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需在保证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控制血糖,老年人血糖控制不宜过于严格以免发生低血糖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很重要,脑动脉硬化患者HbA1c一般应控制在7%以下(可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2.检查要求:空腹血糖检查需空腹,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无需空腹,但也有其特定的检测要求。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1.原理及意义:通过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评估脑动脉硬化情况,可发现脑血管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血流速度范围有差异,儿童的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与成年人不同,需参考儿童的正常范围进行评估。
2.操作要点:检查时患者仰卧或坐位,在头部相应部位放置超声探头进行检测。
四、颈动脉超声检查
1.原理及意义:可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否存在斑块等情况,颈动脉的病变与脑动脉硬化密切相关。IMT增厚、斑块形成提示有动脉硬化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正常IMT范围不同,一般成年人颈动脉IMT应小于0.9mm,老年人可能稍高但也需关注。
2.操作要点:患者仰卧位,暴露颈部,超声探头在颈部颈动脉区域进行扫描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