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膜炎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头颅CT或MRI)进行诊断,需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鉴别,综合各方面情况来排除小儿脑膜炎并尽早明确诊断以进行相应治疗。
一、病史采集与一般检查
1.详细病史询问
对于小儿,要询问近期是否有感染病史,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情况,因为很多脑膜炎是由邻近部位感染蔓延或血行播散引起。不同年龄小儿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有所差异,新生儿期常见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婴幼儿期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年长儿常见脑膜炎奈瑟菌等。要了解患儿有无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等。
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如是否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表现,这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很重要。
2.一般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查看是否有发热情况,脑膜炎患儿多有发热表现,但也有部分免疫低下患儿可能体温不升。检查前囟情况,婴儿前囟未闭,脑膜炎时前囟可能饱满、张力增高;观察患儿的皮肤黏膜,有无皮疹等,如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检查颈部有无抵抗,Kernig征、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是否阳性,这些体征对脑膜炎的初步判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需注意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部分小婴儿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关键检查。脑脊液压力通常会增高,外观可呈混浊、脓性等。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细菌感染性脑膜炎;若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能考虑病毒性脑膜炎等。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也可降低,这些指标对于判断脑膜炎的类型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数显著增多,糖含量明显降低,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
病原学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找细菌,可初步确定病原菌,如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提示肺炎链球菌或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等;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能明确病原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同时,还可进行病毒学相关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排除病毒性脑膜炎等情况。
2.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但血常规只是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脑膜炎,但对判断感染类型有一定提示作用。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超声
对于新生儿脑膜炎,头颅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脑室情况,有无脑室扩张等,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例如,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能出现脑室周围回声增强、脑室扩张等表现。
2.头颅CT或MRI
对于较大儿童,头颅CT可帮助发现是否有颅内脓肿、脑积水等并发症。脑膜炎患儿若出现颅内压增高明显,CT可显示脑室受压等情况;MRI对脑组织的显示更清晰,能更早发现脑膜强化等异常改变,对于诊断脑膜炎及评估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如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时,CT或MRI可发现相应的异常影像。
四、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一般发热程度相对较轻,精神状态相对比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稍好一些。脑脊液常规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多正常,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病毒的特异性指标。
2.结核性脑膜炎
有结核接触史的患儿要考虑结核性脑膜炎可能。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更明显,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阳性等,这些可与其他类型脑膜炎鉴别。
3.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相对较缓慢,脑脊液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这是与其他脑膜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其脑脊液常规表现类似结核性脑膜炎,有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升高,糖降低等,但通过墨汁染色可明确病原菌。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综合判断来排除小儿脑膜炎。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以及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各种因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对于疑似脑膜炎的小儿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尽早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