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表面可见颜色和形态改变,病变部位有不同症状,不同年龄段血管瘤症状特点不同,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的血管瘤也有其特点,婴幼儿血管瘤有草莓状和海绵状等类型,不同部位血管瘤影响不同,婴儿期生长迅速易破溃,儿童期增殖期结束有遗留外观改变可能,早产儿血管瘤出现早、变化迅速,低体重儿表现不典型、并发症风险高
一、皮肤表面可见的症状
(一)颜色改变
1.婴幼儿血管瘤:常见类型为草莓状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表现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斑块,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大小不等,可随患儿生长而增大。研究显示,约6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时为淡红色不明显的皮损,之后逐渐变为鲜红色且隆起。
2.海绵状血管瘤:颜色多为蓝色或紫蓝色,好发于头颈部等部位,病变处皮肤呈隆起状,形状不规则,用手按压时可压缩,放松后恢复原状。
(二)形态改变
1.草莓状血管瘤:最初可能是小的红点,随后迅速增大,隆起于皮肤表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不平整,类似草莓的外观。
2.海绵状血管瘤:呈现为皮下隆起的肿块,边界不太清晰,质地柔软,可呈分叶状,在皮下可推动,随着时间推移,肿块可能会逐渐增大,侵犯周围组织。
二、病变部位相关症状
(一)发生在头面部的血管瘤
1.眼部:若血管瘤生长在眼睑部位,可能会遮挡视线,影响患儿的视觉发育,导致患儿出现斜视而无法正常视物。例如,有研究报道,约10%-15%的头面部血管瘤可累及眼部,引起视力问题。
2.鼻部:生长在鼻部的血管瘤可能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功能,导致患儿呼吸不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打鼾等症状,长期呼吸不畅还可能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
3.唇部:唇部的血管瘤可能会使唇部增厚、变形,影响患儿的进食和说话功能。比如,较大的唇部血管瘤可能导致患儿吸吮困难,影响营养摄入,也会影响其正常的语言表达。
(二)发生在躯干部的血管瘤
1.胸部:胸部的血管瘤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对胸廓的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压迫肺部组织时,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可能会加重。
2.腹部:腹部的血管瘤可能会影响腹部器官的正常位置和功能,较大的血管瘤可能会对胃肠道等器官造成压迫,引起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三、不同年龄段血管瘤的症状特点
(一)婴儿期
1.生长迅速:多数血管瘤在出生后1年内进入快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大,颜色加深,隆起更加明显。例如,出生时很小的草莓状血管瘤,在3-6个月时可能会迅速增大至原来的数倍。
2.可能出现破溃:部分婴儿期的血管瘤容易发生破溃,尤其是在受到摩擦等刺激时,破溃后会有出血、渗液等表现,若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引起感染,加重病情。
(二)儿童期
1.增殖期结束:一般在1-7岁时,血管瘤的增殖期逐渐结束,部分血管瘤开始进入消退期。此时瘤体可能会逐渐缩小,颜色变淡,但也有部分血管瘤可能不会完全消退,而持续存在或缓慢生长。
2.可能遗留外观改变:如果血管瘤在儿童期没有完全消退,可能会遗留皮肤的色素沉着、瘢痕形成或皮肤凹凸不平等外观改变,影响患儿的美观和心理健康。
四、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的血管瘤症状特点
(一)早产儿
1.出现时间可能较早:早产儿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血管瘤出现的时间可能比足月儿更早,而且增殖速度可能相对较快。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血管发育系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血管瘤。
2.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早产儿的血管瘤病情变化往往比较迅速,需要密切观察。例如,可能在短时间内瘤体就会明显增大,而且由于早产儿自身免疫力较低,一旦血管瘤发生破溃等情况,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对患儿健康的影响也更大。
(二)低体重儿
1.血管瘤表现可能不典型:低体重儿的血管瘤在外观上可能与足月儿有所不同,颜色可能不太鲜艳,形态也可能不那么典型。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低体重儿的血管瘤也可能会随着生长而迅速发展。
2.并发症风险更高:低体重儿本身身体状况较差,血管瘤带来的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比如,血管瘤导致的局部组织压迫等问题可能会对低体重儿的呼吸、循环等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影响,需要在护理和治疗上更加谨慎和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