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可引发感知改变、活动无耐力、躯体移动障碍、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及焦虑等问题,感知改变与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致神经缺血缺氧有关,表现为下肢麻木等;活动无耐力因下肢肌肉供血不足,活动时乏力;躯体移动障碍由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引起;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与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致皮肤营养差有关;焦虑与对疾病预后担忧相关,表现为紧张不安等。
一、感知改变
1.相关因素
与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缺血缺氧有关。例如,在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神经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就会出现感知异常。
不同年龄人群感知改变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对感知异常的表达可能不清晰,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对下肢感觉异常的耐受度不同。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进而出现感知改变。有相关病史,如曾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血栓时感知改变可能更为敏感。
2.表现
患者可主诉下肢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下肢像有一层东西覆盖,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不如正常时灵敏。
二、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
与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肌肉供血不足,运动时乏力有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肌肉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在活动时就会出现乏力,难以进行正常的肢体活动。
年龄方面,儿童活动耐力本身相对较低,下肢静脉血栓会进一步影响其活动;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活动耐力原本就弱,下肢静脉血栓会加重这种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sedentary(久坐)的人群,活动耐力基础差,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后活动无耐力表现更明显。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时活动无耐力可能更严重,因为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已受影响。
2.表现
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行走、坐立等时,会出现气短、肢体无力等表现,活动量明显受限。例如患者可能走几十米就感觉下肢沉重,不得不停下休息。
三、躯体移动障碍
1.相关因素
与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疼痛、活动受限有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下肢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或站立时,这种疼痛会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导致躯体移动困难。
不同年龄层中,儿童躯体移动障碍可能因家长未及时发现病情而被忽视,老年人则可能因本身行动不便,加上下肢静脉血栓进一步加重其躯体移动困难。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进而导致躯体移动障碍;有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时躯体移动障碍可能更为复杂。
2.表现
患者不能正常进行肢体的自主活动,如不能行走、翻身困难等。比如患者在床上翻身时,因下肢疼痛或活动受限而无法顺利完成动作。
四、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相关因素
与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皮肤营养状况差有关。下肢静脉血栓使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皮肤得不到良好的血液供应,营养缺乏,容易发生皮肤破损等情况。
年龄上,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下肢静脉血栓时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皮肤弹性差,也更容易出现皮肤问题。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且护理不当的人群,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增加,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后这种风险进一步加大。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本身皮肤愈合能力差,下肢静脉血栓时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更高。
2.表现
皮肤可能出现色泽改变,如皮肤苍白或发绀,局部皮肤温度可能降低,且皮肤容易出现压痕等,提示有皮肤破损的潜在可能。
五、焦虑
1.相关因素
与对疾病预后的担忧,担心下肢静脉血栓影响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有关。患者往往不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会担心疾病是否能治愈,肢体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不同年龄人群焦虑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家长的焦虑情绪受影响,老年人可能对疾病的恢复更缺乏信心而更容易焦虑。生活方式中,性格内向、对健康问题过度关注的人群更容易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时产生焦虑。有不良病史,如多次发生血栓的人群,焦虑情绪可能更严重。
2.表现
患者可出现紧张、不安、失眠、易哭泣等表现。比如患者经常唉声叹气,夜间难以入睡,对医护人员的询问反复确认病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