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阴道瘘是直肠与阴道间有异常通道致直肠内容物经阴道排出,病因包括分娩、手术、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等,有阴道排气排便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孕产妇、儿童、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直肠阴道瘘是指直肠与阴道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正常情况下直肠与阴道被不同的组织分隔,而此异常通道使得直肠内容物可通过阴道排出。从解剖结构看,直肠位于阴道后方,两者之间的组织通常起到分隔作用,当这个分隔结构出现缺损时就会形成瘘管。
二、常见病因
分娩损伤: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等情况,胎头长时间压迫阴道后壁及直肠,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进而形成直肠阴道瘘。这在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高龄产妇、胎儿较大的产妇等发生风险相对更高。
手术损伤:如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阴道修补术等)、直肠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损伤邻近组织,可能会引发直肠阴道瘘。例如,在妇科手术中,分离组织时不小心损伤直肠,术后恢复不佳就可能形成瘘。
炎症性肠病:像克罗恩病,可累及肠道及周围组织,导致肠道与阴道之间出现病理性通道。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肠道出现溃疡等病变后,容易波及阴道形成瘘。
恶性肿瘤:直肠癌、阴道癌等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可侵犯周围组织,包括穿透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组织,从而形成直肠阴道瘘。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增加了瘘形成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阴道排气排便:这是最典型的表现,患者可自觉从阴道排出粪便、气体等,尤其是在排便、排气时更为明显。例如,当患者排便时,部分粪便会通过瘘管从阴道排出。
阴道分泌物异常:由于肠道内容物经瘘管进入阴道,可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可能伴有异味,分泌物性状可能为脓性、血性等。如果合并感染,阴道分泌物的异常表现会更加明显。
局部炎症表现:瘘口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等。长期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周围组织,容易引起局部的炎症刺激,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症状。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等检查方法,可触摸到阴道与直肠之间的异常通道,有助于初步判断直肠阴道瘘的存在。在检查过程中,能感受到瘘管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亚甲蓝试验:将亚甲蓝溶液注入直肠,观察阴道内是否有蓝色液体流出,以此来明确是否存在瘘管以及瘘管的大致位置。如果阴道内出现蓝色液体,提示存在直肠阴道瘘。
影像学检查:如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经阴道超声等,可清晰显示直肠与阴道之间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定位瘘管,了解周围组织的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MRI能够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较好地显示瘘管的细节。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根据瘘管的大小、位置、病因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较小的、位置较表浅的瘘管,可采用瘘管修补术;对于复杂的瘘管,可能需要进行肠段切除吻合术等。手术的关键是彻底修复瘘管,恢复直肠与阴道之间的正常解剖结构。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一些情况较轻或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如保持局部清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在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立即手术时,通过非手术治疗控制炎症等情况,为手术创造条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产妇:分娩相关的直肠阴道瘘在孕产妇中较为常见,高龄孕产妇、有难产史等的孕产妇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分娩过程,尽量避免长时间的产程导致组织损伤。产后要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儿童:儿童发生直肠阴道瘘相对较少,多与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对于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手术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创伤较小且能有效修复瘘管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护理,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直肠阴道瘘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以及瘘口周围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