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疤痕增生与个体自身因素(遗传、年龄、皮肤张力)、手术相关因素(切口类型、缝合技术、手术创伤程度)、术后恢复因素(感染、局部摩擦与刺激)有关,个体自身因素中遗传使疤痕体质者易过度修复,年轻人代谢旺、成纤维细胞活高易增生,皮肤张力大区域易增生;手术相关因素中不同切口类型、缝合技术、手术创伤程度影响疤痕增生;术后恢复因素中感染加重炎症致胶原合成增,局部摩擦刺激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一、个体自身因素
1.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疤痕体质的遗传倾向,那么孕妇发生剖腹产疤痕增生的概率会增加。疤痕体质的人群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会过度增殖并合成大量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导致疤痕过度增生。例如,有研究表明,疤痕体质者其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非疤痕体质者存在差异,这些细胞因子会调控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等过程,遗传因素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的修复反应。
2.年龄因素
青少年和年轻人相对更容易出现剖腹产疤痕增生。这是因为年轻人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成纤维细胞活性较高,在皮肤创伤修复时,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快,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较强。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剖腹产患者的研究发现,18-35岁年龄段的患者疤痕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上的患者,可能与该年龄段机体的生理代谢特点有关。
3.皮肤张力因素
剖腹产手术切口的部位如果处于皮肤张力较大的区域,如腹部的下腹部等部位,皮肤张力会影响疤痕的修复过程。皮肤张力会使切口处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并且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当皮肤受到较大张力时,成纤维细胞受到机械性刺激,会加速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导致疤痕组织过度增生。比如,下腹部由于日常活动中肌肉的收缩等因素,皮肤张力相对较高,相比其他部位的剖腹产切口,更易出现疤痕增生。
二、手术相关因素
1.切口类型
不同的剖腹产切口类型对疤痕增生的影响不同。横切口相对纵切口来说,疤痕增生的发生率较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横切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皮肤的张力线,但是如果手术操作不当,如切口缝合不精细等,也可能导致疤痕增生。纵切口由于与皮肤张力线垂直,皮肤张力对其影响较大,疤痕增生的可能性相对更高。例如,有研究对比了横切口和纵切口剖腹产术后的疤痕情况,发现纵切口组的疤痕增生率高于横切口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与手术操作、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2.缝合技术
手术缝合时,如果缝合过紧,会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伤口的正常修复,进而促进疤痕增生。而缝合过松则可能导致伤口对合不良,也会刺激疤痕组织的增生。精细、恰当的缝合技术能够使伤口更好地对合,减少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疤痕增生的风险。例如,采用美容缝合技术,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并且使切口边缘对齐良好,有助于降低疤痕增生的可能性。
3.手术创伤程度
剖腹产手术过程中,如果对组织的损伤较大,如广泛的组织剥离、多次牵拉等,会引起更强烈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大量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导致疤痕过度增生。手术创伤越大,组织受到的损伤越严重,炎症反应持续的时间可能越长,疤痕增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比如,多胎妊娠的剖腹产手术,由于子宫膨胀程度较大,手术创伤相对更大,相比单胎妊娠的剖腹产,疤痕增生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三、术后恢复因素
1.感染因素
剖腹产术后如果发生切口感染,会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细菌等病原体的刺激会促使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激活成纤维细胞等,导致胶原合成增加,从而引发疤痕增生。感染会使伤口的修复过程偏离正常的轨道,原本应该是有序的组织修复过程被打乱,大量的胶原纤维无序沉积,形成增生性疤痕。例如,术后切口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时,疤痕增生的概率会显著升高。
2.局部摩擦与刺激
剖腹产疤痕部位如果经常受到摩擦,如穿着紧身衣物等,会不断刺激疤痕组织,导致疤痕组织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另外,局部的化学刺激,如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等,也可能诱发疤痕增生。例如,疤痕部位长期受到衣物的摩擦,会使疤痕组织不断受到机械性刺激,使得疤痕组织逐渐增厚、变硬,出现增生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