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栓形成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血管病,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病因有别,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检查有差异,治疗上脑血栓和脑梗塞有不同原则且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存在区别与联系。
一、定义方面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乃至完全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脑梗塞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塞的60%。
二、病因方面
脑血栓: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血管壁病变(如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也可导致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除了脑血栓形成这种主要病因外,还包括脑栓塞,即各种栓子(如心源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另外,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导致脑灌注不足)也可引起脑梗塞。不同病因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中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比如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栓塞在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的人群中更常见,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血栓形成在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中更为高发。
三、临床表现方面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有前驱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起病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不同的血管受累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大脑中动脉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脑梗塞:脑栓塞起病急骤,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偏瘫、失语、抽搐发作等,病情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可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慌、胸闷等心脏病症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因梗塞部位和面积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起病形式和症状进展速度与脑血栓形成有一定区别,脑栓塞更急骤,而脑血栓形成相对较缓。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临床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患者若因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的脑梗塞,临床表现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脑血栓: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早期就可发现缺血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发病数分钟内即可显示缺血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脑梗塞:脑栓塞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血栓形成类似,头部CT和MRI检查可发现相应部位的梗死灶,但脑栓塞有时可合并出血转化,此时CT上可表现为低密度灶内出现高密度影。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窗内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不同,对于早期脑梗塞的诊断,MRI尤其是DWI更具优势,能更早发现病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影像学表现可能因脑部血管结构和基础病变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的脑血管畸形导致的脑梗塞在影像学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五、治疗方面
脑血栓:治疗原则主要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剂等。
脑梗塞:脑栓塞的治疗除了与脑血栓形成类似的一般治疗外,还需针对栓子来源进行治疗,如心源性脑栓塞需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有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脑梗塞患者,无论是脑血栓形成还是脑栓塞,治疗都要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制定方案。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比如孕妇脑梗塞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儿童脑梗塞治疗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且严格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