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症状有下肢静脉迂曲扩张、沉重乏力、疼痛、皮肤营养性改变(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溃疡);体征有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阳性、深静脉通畅试验提示深静脉不通畅、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提示交通静脉功能不全。
一、症状表现
1.下肢静脉迂曲扩张
这是最典型的表现,患者的下肢浅静脉会呈现出蚯蚓状或团块状的迂曲扩张,常见于小腿部位,尤其是长时间站立后更为明显。从发病机制来看,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静脉压力升高,进而使静脉扩张。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一般来说,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由于下肢静脉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了患病风险,使得静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先天存在一定缺陷,更容易出现静脉迂曲扩张的情况。
2.下肢沉重、乏力
患者常感觉下肢有沉重、乏力感,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肌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起乏力和沉重感。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静脉壁弹性减退,更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和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也会加重静脉回流障碍,导致下肢沉重、乏力的症状更为突出。
3.疼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酸痛或隐痛等。当静脉内压力升高时,会刺激静脉壁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另外,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可能会加重。对于青少年人群,如果出现下肢静脉曲张相关疼痛,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等情况;而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吸烟可能会加重血管痉挛,使疼痛症状更明显。
4.皮肤营养性改变
皮肤色素沉着:多见于踝部及小腿下段,呈褐色。这是因为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含铁血黄素沉积引起的。随着病情进展,色素沉着会逐渐加重。老年人由于皮肤代谢功能相对较弱,色素沉着可能更难消退;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由于其本身存在血管和神经病变,皮肤营养性改变可能会更加严重,色素沉着可能会更快出现且程度更重。
瘙痒:患者常感下肢皮肤瘙痒,搔抓后容易导致皮肤破损。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营养缺乏,神经营养不良引起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搔抓后更容易出现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过敏体质的患者可能对瘙痒的耐受性更差,瘙痒感会更明显。
湿疹和溃疡:严重时可出现皮肤湿疹样改变,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溃疡,多见于内踝上方和小腿下1/3处,溃疡经久不愈。这是因为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缺氧,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疡。对于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老年人,由于伤口愈合能力下降,溃疡愈合时间可能会更长;如果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会进一步影响溃疡的愈合。
二、体征表现
1.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
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然后让患者站立,10秒内释放止血带,如果见自上而下的静脉迅速充盈,即为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该试验时,操作的准确性可能会因配合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年轻人相对配合度可能较好,而老年人可能因反应迟钝等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患者站立,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回流,然后用力踢腿或连续下蹲10余次,若患肢胀痛加重,静脉曲张更为明显,提示深静脉不通畅。对于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女性患者,在妊娠期进行该试验时,由于子宫压迫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患者仰卧,抬高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让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提示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群,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阳性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因为他们下肢静脉回流受到的影响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