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疾病,由遗传、环境等致内分泌紊乱代谢异常,表现为月经紊乱、高雄激素等,靠临床表现、激素测定、B超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调节周期、促排卵治疗;卵巢囊肿分生理和病理,生理与月经周期有关,病理因多种因素,小囊肿无症状,大囊肿有相应表现,靠B超、肿瘤标志物、腹腔镜诊断,生理囊肿定期复查,病理囊肿大、怀疑恶性等需手术,特定囊肿可用药物辅助。
一、疾病定义与本质
多囊卵巢综合征
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本质是内分泌紊乱及代谢异常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卵巢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等,好发于育龄女性,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卵巢囊肿
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本质是卵巢上的囊性肿物,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囊肿与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有关,病理性囊肿则有多种病理类型,如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等,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
二、发病原因
多囊卵巢综合征
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基因可能使个体易患该疾病,若家族中有亲属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发病风险相对增高。
环境因素: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增加患病几率;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干扰内分泌,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与月经周期有关,卵泡发育异常或黄体未正常退化等可形成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常在月经周期特定阶段出现,一般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囊肿: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可引发上皮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细胞种植在卵巢上形成巧克力囊肿;某些内分泌因素也可能促使卵巢囊肿形成,如雄激素水平异常等。
三、临床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紊乱: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大于35天)、闭经,也可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无规律。
高雄激素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多毛,常见于口唇周围、下颌、乳晕周围等部位;痤疮,多发生在面部、胸背部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脱发,以头顶脱发为主。
卵巢多囊改变: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卵巢体积增大,单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及以上直径为2-9mm的卵泡。
不孕:由于排卵障碍,影响受孕,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
卵巢囊肿
较小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较大囊肿: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隐痛,若囊肿发生扭转或破裂,会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囊肿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等症状。巧克力囊肿患者可能有痛经进行性加重的表现,且会影响生育。
四、诊断方法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月经情况、有无多毛痤疮等症状。
激素测定:检测血清雄激素水平,如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与卵泡刺激素(FSH)比值异常,一般LH/FSH≥2-3;还会检测雌二醇、孕酮等激素水平。
B超检查:观察卵巢形态,看是否存在多囊改变。
卵巢囊肿
B超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囊肿,生理性囊肿多在月经干净后缩小或消失。
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病理性囊肿,检测CA125等肿瘤标志物,若标志物异常升高,需警惕恶性囊肿可能。
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或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通过腹腔镜直接观察卵巢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囊肿性质。
五、治疗原则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患者,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以减轻体重,体重减轻可改善内分泌紊乱,部分患者月经可恢复,排卵恢复。
调节月经周期:可使用短效避孕药等药物调节月经,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调整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
促排卵治疗: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等促进排卵。
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变化,多数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若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cm)、怀疑为恶性、存在扭转等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引起的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或使用GnRH-a等药物抑制异位内膜生长,但药物治疗多为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