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急性化脓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表现为肛周剧痛、红肿等,可通过肛门指诊等检查,非手术用抗生素等,手术切开引流;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因久坐等,分内外混合痔,有相应症状,可经视诊等检查,非手术坐浴等,手术治疗,两者预后与预防有所不同,肛周脓肿要防感染扩散等,痔疮要防复发等。
一、定义与病因
肛周脓肿
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侵入而引发感染,感染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常与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腹泻或便秘等导致局部感染风险增加有关,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更易发生肛周脓肿。
痔疮
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病因包括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这些因素可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曲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加,更容易诱发痔疮。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
症状: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剧烈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表现略有差异,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是肛门周围突发肿块,局部疼痛明显;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可有寒战、高热、乏力等,局部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
体征:肛周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红肿,触痛明显,有时可摸到波动的肿块。
痔疮
症状: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混合痔则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
体征:内痔一般不易看到,但若脱出肛门外可观察到圆形、紫红色的肿物;外痔可见肛门缘有肿物,质地柔软或较硬,如有血栓形成则可见暗紫色肿物。
三、检查方法
肛周脓肿
肛门指诊:可触及压痛性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波动感。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肛周深部的脓肿,能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复杂的肛周脓肿,能清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或脱出的内痔。
直肠指诊: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内痔一般不易通过指诊触及,但可感知直肠内是否有异常。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黏膜及齿状线附近的情况,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等。
四、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可配合温水坐浴等局部理疗,促进炎症消退。但非手术治疗多数情况下难以根治,容易复发。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有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对于复杂的肛周脓肿,可能需要行一次性根治术,避免形成肛瘘。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及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坐浴,常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使用痔疮膏或栓剂,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等。
手术治疗:当痔疮症状严重,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出血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外痔疼痛剧烈经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
五、预后与预防
肛周脓肿
预后:及时治疗的肛周脓肿一般预后较好,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引起肛瘘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预防: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积极治疗腹泻、便秘等肠道疾病,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
痔疮
预后:大多数痔疮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预后良好,但有复发的可能。
预防:注意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