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绒毛管状腺瘤是常见肠道上皮性肿瘤,主要在大肠,具绒毛状和管状结构,与生活方式、年龄、肠道慢性炎症等相关,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靠结肠镜等诊断,可内镜或手术治疗,早期治疗预后较好,恶变后预后变差,老年人及有基础病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肠绒毛管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上皮性肿瘤,属于腺瘤的一种亚型,是介于良性腺瘤与恶性癌之间的交界性病变。它主要发生在大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其组织结构兼具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特征,绒毛状成分占肿瘤组织的1/3-2/3时被称为绒毛管状腺瘤。
二、病理特征
1.肉眼观
通常表现为向肠腔突出的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有几毫米,大的可达到数厘米。肿块表面呈绒毛状或颗粒状,质地相对较软。
2.镜下观
可见肿瘤由腺上皮细胞组成,腺管排列不规则,有分支。绒毛状结构是指肿瘤表面有细长的指状突起,覆盖着上皮细胞,这些绒毛状结构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间质;管状结构则是相对规则的腺管样结构。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但一般不如腺癌明显,不过存在恶变的潜在可能。
三、发病相关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的胆汁酸代谢,产生更多的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黏膜的刺激,从而促进肠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例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较为普遍,肠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多环芳烃等,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肠道,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肠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病风险。
2.年龄因素
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和修复功能逐渐下降,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的概率增加。一般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升高,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关。
3.肠道慢性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会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引发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增加肠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几率。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时,发生肠腺瘤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数倍。
四、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便血: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出血量一般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腹痛:一般为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轻,位置多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如肿瘤在乙状结肠,可能表现为左下腹隐痛。
2.特殊情况
当肿瘤较大时,可能引起肠道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发生于较大的绒毛管状腺瘤。
五、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肠绒毛管状腺瘤的主要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情况,还可以在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这是确诊肠绒毛管状腺瘤的金标准。
2.钡剂灌肠检查
可以显示肠道内的充盈缺损等病变情况,有助于初步了解肠道肿瘤的大致情况,但准确性不如结肠镜检查,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六、治疗及预后
1.治疗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浅层的肠绒毛管状腺瘤,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如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治疗:如果肿瘤较大、已浸润到肠壁深层或怀疑有恶变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局部肠段切除术等。手术范围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因素决定。
2.预后
肠绒毛管状腺瘤的预后相对较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后,复发率较低。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发生恶变转变为腺癌后,预后会变差。一般来说,通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但具体预后还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是否有浸润等因素有关。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术后的恢复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