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脂肪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体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结肠相关筛查,关注自身症状及时就医;要避免不良因素,如戒烟限酒;还需管理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控血糖,炎症性肠病患者积极治基础病,以降低结肠疾病发生风险,包括结肠平滑肌瘤等病变。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维持结肠正常生理功能。研究表明,长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增加结肠疾病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例如5~10岁儿童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约15~20克。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影响肠道内环境,增加结肠病变的潜在可能性。对于不同性别,男性和女性在脂肪摄入上总体遵循相似原则,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经期)可能对脂肪的代谢和需求略有不同,需适当调整。
2.适度运动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结肠部位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结肠正常的组织代谢。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可有所不同,例如上班族可利用通勤时间进行快走,每周累计达到规定的运动时长;退休人群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年龄较小的儿童则需要家长陪伴进行适量活动,如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身体发育和肠道功能正常。
二、定期体检
1.年龄相关筛查
不同年龄段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是结肠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一般40~50岁人群可每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筛查;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结肠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例如有直系亲属患有结肠平滑肌瘤等结肠疾病的人群,可能需要从30岁左右开始考虑进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且筛查频率可能会增加。儿童时期结肠平滑肌瘤较为罕见,但如果有家族遗传等特殊病史,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监测。
2.关注自身症状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便血、腹痛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结肠镜等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结肠病变,包括结肠平滑肌瘤等疾病。不同性别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出现肠道症状时需更加谨慎,因为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功能,需要及时鉴别是正常生理变化还是疾病导致。
三、避免不良因素
1.戒烟限酒
吸烟影响:吸烟会增加包括结肠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男性和女性吸烟对肠道的影响机制相似,但女性长期吸烟还可能与激素水平等相互作用,增加结肠病变的可能性。建议吸烟者尽量戒烟,戒烟对于降低结肠疾病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
饮酒危害:过量饮酒会刺激肠道,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结肠疾病的发病几率。应避免过量饮酒,男性每天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不同年龄人群对酒精的耐受和代谢能力不同,例如儿童绝对禁止饮酒,成年人应严格按照上述标准控制饮酒量。
四、管理基础疾病
1.控制慢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肠道神经和血管功能,增加结肠疾病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以减少对肠道的不良影响。
炎症性肠病: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增加结肠肿瘤等病变的发生几率。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肠道炎症,定期进行肠道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结肠平滑肌瘤等病变。不同性别患者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管理上总体原则一致,但女性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考虑生育等特殊问题时,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治疗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