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发病与肺部等破裂或胸壁伤口有关,症状与肺压缩等有关,影像学可助诊,治疗分保守与手术等;肺气肿是气道弹性减退等病理状态,与蛋白酶失衡等有关,症状有气短等,影像学有特征,治疗要延缓进展等,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有基础病史者病情更复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多因肺部组织、气管、支气管、食管破裂,空气逸入胸膜腔,或因胸壁伤口穿破胸膜,胸膜腔与外界沟通,外界空气进入所致。例如,剧烈运动、咳嗽、提重物等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引发气胸;外伤也可直接导致气胸。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肺部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有关,吸烟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和纤毛运动,促使支气管黏液腺和杯状细胞增生肥大,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
二、临床表现
气胸:症状轻重与起病快慢、肺压缩程度和基础肺功能等有关。起病急骤者,突感一侧胸痛,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继之胸闷和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少量气胸时体征不明显,大量气胸时,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隆起,呼吸运动与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或鼓音,心或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患者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典型肺气肿患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三、影像学检查
气胸: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表现为胸腔内出现无肺纹理的透光区,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压缩肺边缘呈外凸弧形的细线条形阴影。CT检查对小量气胸、局限性气胸以及肺大疱与气胸的鉴别比X线胸片更敏感和准确。
肺气肿: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见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变细等改变,还可准确判断肺气肿的类型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
气胸:治疗目的是促进患侧肺复张、消除病因及减少复发。少量气胸可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1-2周可自行吸收;大量气胸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促进肺复张。对于反复发生的气胸,可考虑手术治疗。
肺气肿:治疗主要是延缓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首先要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根据病情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对于严重的肺气肿,可考虑肺减容术等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气胸多因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剧烈咳嗽等引起,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情况,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根据气胸量采取相应措施,小量气胸可保守治疗,大量气胸需及时胸腔闭式引流。儿童肺气肿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肺部发育异常等有关,治疗需更加谨慎,以保守治疗为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气胸和肺气肿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老年人肺组织弹性减退,发生气胸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老年人肺气肿往往病情较重,呼吸困难症状明显,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长期家庭氧疗可能对改善预后有帮助。
女性:女性气胸和肺气肿的发病机制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气胸患者要考虑妊娠对治疗的影响,肺气肿患者妊娠可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对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气胸或肺气肿时病情往往更复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气胸,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气胸的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处理气胸。这类患者要长期规范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气胸和肺气肿的急性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