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分Ⅰ型和Ⅱ型,病毒先在口咽等处感染后侵入颅内致颞叶等部位病变。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诊断靠综合判断,需与其他脑炎等鉴别。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对症支持。预后与病情、治疗有关,留有后遗症者需康复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HSV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腰部以上部位的感染,包括脑炎等;Ⅱ型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及新生儿的感染。病毒通常先在口咽部和生殖器黏膜处感染,然后沿神经通路侵入颅内,以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为主引起脑组织的炎症、坏死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前驱症状:病前常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急,病情重,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精神行为异常(如胡言乱语、情绪淡漠、行为怪异等)、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惊厥、烦躁不安等表现,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症状可能相对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2.体征表现: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病理反射阳性等。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常增高,外观多无色透明。
细胞数增多,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SV-DNA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脑电图检查:常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颞区、额叶明显,可出现周期性同步放电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不高。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见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低密度灶,伴有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头颅MRI:对病变的检出更为敏感,可见颞叶、海马、岛叶等部位T2加权像高信号,FLAIR像高信号,DWI像高信号等,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前驱感染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若脑脊液中检测到HSV-DNA,结合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可临床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2.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脑炎:如肠道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脑炎,可通过病毒学检查等进行鉴别,这些病毒引起的脑炎在临床症状、脑脊液特点及病毒学检测结果等方面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有一定差异。
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外观混浊,细胞数显著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也降低,通过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学检查可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相对较慢,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病史,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中可找到结核杆菌,头颅CT可见脑膜强化等改变,可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鉴别。
五、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应尽早应用,一般在发病后2-3天内开始用药效果较好。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等。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而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病情较重,也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康复问题,且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和干预。
2.康复:对于留有后遗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语言康复训练等,以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特殊人群如儿童在康复过程中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康复训练方式和强度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