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与脑栓塞均为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缓,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辅助检查可通过头颅CT、MRI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溶栓等;脑栓塞起病急骤,栓子来源多样,辅助检查需结合心脏等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两者预后均与多种因素有关,预后情况因各自特点而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
定义:脑血栓形成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发病机制: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内膜不光滑,血流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易在局部沉积,逐渐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以中老年人群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脑栓塞
定义: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心源性栓子最常见,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肌梗死等,心脏内的血栓、赘生物等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栓塞;非心源性栓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空气栓、癌栓等;来源不明性栓子占一定比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病情轻重与栓子大小等有关,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等病史的人群易患。
二、临床表现
脑血栓
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不同血管闭塞有相应的局部症状,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症状轻重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中老年人群,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者,出现上述逐渐进展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本病。
脑栓塞
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发病最急的脑卒中类型。临床表现因栓塞血管不同而异,常见症状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部分患者起病时可有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因栓子常多发,症状可更复杂。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心脏病等基础病史者,突然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应考虑脑栓塞。
三、辅助检查
脑血栓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
头颅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DWI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敏感性高。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但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中老年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或MRI发现相应部位梗死灶可支持诊断。
脑栓塞
头颅CT:发病后即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若为出血性脑梗死,可见低密度灶内有高密度影。
头颅MRI:对脑栓塞的诊断价值与脑血栓类似,能更早发现病变。
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查找心源性栓子来源,如发现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变等。
有心脏病史等,头颅CT或MRI发现梗死灶,结合相关心脏检查可考虑脑栓塞。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
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等。
溶栓治疗: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如发病4.5小时内可选用阿替普酶溶栓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防止血栓进展。
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
中老年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符合溶栓等治疗指征者按相应方案处理。
脑栓塞
治疗原发病:如治疗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
脑梗死治疗原则与脑血栓相似,但脑栓塞合并出血性梗死时应谨慎使用抗凝等治疗。
有心脏病史患者,发生脑栓塞后积极处理原发病及脑梗死相关情况。
五、预后
脑血栓
预后与梗死灶大小、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小的梗死灶经积极治疗可能恢复较好,大的梗死灶或关键部位梗死可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且有复发可能。中老年患者,恢复时间较长,需要长期康复训练。
脑栓塞
预后取决于栓子的性质、数量、栓塞部位及基础疾病等。一般来说,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预后相对较差,若能及时去除栓子来源等,部分患者可获得一定恢复,但也易遗留后遗症,不同患者差异较大,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需长期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