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手术可能引发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排尿困难、肠道功能紊乱、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如尿失禁术后早期可盆底肌训练,严重需辅助装置等;勃起功能障碍术后早期用药物辅助、结合物理治疗等;排尿困难轻度用药物,严重考虑再次手术等;肠道功能紊乱注意饮食调整、腹部按摩等;泌尿系统感染注意清洁、合理用抗生素等。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前存在排尿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相对更易出现尿失禁。因为年龄大的患者自身盆底肌等组织功能相对较弱,术前排尿功能异常可能提示尿道周围组织神经肌肉等已有一定损害。
应对措施:术后早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部分严重尿失禁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尿失禁辅助装置,如尿垫等,同时需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尿失禁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勃起功能障碍
发生情况:前列腺癌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支配阴茎勃起的神经(如勃起神经),据统计,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术后1个月时可能超过90%,术后1年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约50%-70%的患者难以恢复满意的勃起功能。
影响因素: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年轻患者相对年老患者更希望保留勃起功能,但由于手术中神经损伤风险,年轻患者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勃起功能障碍。此外,术前患者的勃起功能基础情况也有影响,若术前勃起功能良好,术后相对更有可能通过一些治疗措施恢复部分勃起功能;若术前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勃起问题,术后可能恢复更差。
应对措施:术后早期可使用一些改善勃起功能的药物辅助治疗,如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使用PDE5抑制剂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用药建议。同时,可结合阴茎真空负压装置等物理治疗方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考虑精子冷冻保存等措施。
排尿困难
发生情况:手术区域的组织水肿、瘢痕形成等可能导致尿道狭窄或膀胱出口梗阻,从而引起排尿困难。一般在术后几周至数月内可能出现,发生率约为5%-10%左右,但具体情况因手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影响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对尿道、膀胱颈等部位的创伤程度有关,若手术中对这些部位的操作较为粗暴,术后发生排尿困难的风险可能增加。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如合并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应对措施:对于轻度的排尿困难,可先尝试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松弛尿道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若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尿道扩张等有创性检查和治疗,但需谨慎操作,避免加重损伤。对于严重的排尿困难,可能需要考虑再次手术纠正解剖结构异常等问题。
肠道功能紊乱
发生情况:前列腺癌手术可能涉及盆腔解剖结构的操作,可能影响肠道的神经支配或导致肠道蠕动功能改变,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便秘、腹泻等情况。发生率因人而异,一般在10%-20%左右。
影响因素:手术范围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相对更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患者自身的肠道基础情况也有影响,如术前就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等肠道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发生肠道功能紊乱的概率更高。
应对措施:术后应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对于腹泻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便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但需避免滥用。
泌尿系统感染
发生情况: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异常(如尿失禁、排尿困难等)可能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据统计,前列腺癌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0%-15%左右。
影响因素:尿失禁患者尿液经常刺激尿道口,容易导致细菌滋生;排尿困难患者尿液潴留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此外,患者的个人卫生情况也有影响,如不注意会阴部清洁等。
应对措施:对于存在尿失禁的患者,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垫等。对于排尿困难患者,必要时可进行导尿等操作来引流尿液,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加重。同时,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