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的炎症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慢性闭塞性疾病,病因与吸烟、寒冷潮湿环境、自身免疫紊乱有关,临床表现分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组织坏死期,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需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老年人兼顾基础病、女性妊娠期谨慎选治疗方案、吸烟人群严格戒烟。
一、定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吸烟: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吸烟者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痉挛等改变。
2.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易诱发本病。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3.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患者体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血管组织,参与了血管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吸烟等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逐步阻塞血管。同时,炎症反应参与其中,血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或闭塞。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缺血期
1.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可伴有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2.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出现疼痛、乏力等,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又可复发。
3.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二)营养障碍期
1.上述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进一步缩短,休息时也可出现疼痛,称为静息痛,夜间疼痛明显。
2.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等营养障碍表现。
3.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三)组织坏死期
1.患肢出现溃疡或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多见于趾端,湿性坏疽则常发生于多个趾节甚至全足。
2.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一)病史
有吸烟史、寒冷及潮湿环境接触史等。
(二)症状与体征
根据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患肢营养障碍及坏疽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1.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患肢动脉血流情况,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速度减慢等。
2.血管造影:能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为有创检查。
3.血液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五、鉴别诊断
(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变多见于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血管造影可见动脉壁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
(二)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变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可出现无脉症等表现,动脉造影可发现主动脉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
六、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严格戒烟,注意保暖,但避免局部热敷,以免加重组织缺氧。
2.进行适当的患肢运动锻炼,如Buerger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二)药物治疗
1.血管扩张药物,如前列腺素类药物等,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3.对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药物,但需谨慎使用,注意其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动脉重建术:如旁路转流术等,适用于动脉节段性闭塞且远端存在通畅血管的患者。
2.截肢术:当患肢出现严重坏疽且无法保留时,需行截肢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选择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同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肢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二)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例如,药物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妊娠期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措施,如严格戒烟、适当运动等,待分娩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三)吸烟人群
无论年龄、性别,吸烟是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有患者都应严格戒烟,且要避免接触二手烟。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吸烟的危害,帮助患者制定戒烟计划并监督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