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由肛垫下移、静脉曲张等引起,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等,通过视诊、指诊、肛门镜检查等诊断,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因肛腺感染引起,表现为流脓、肿痛、瘙痒等,通过视诊、指诊、探针、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一般需手术治疗,儿童肛瘘手术常用挂线疗法。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痔漏:一般是指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内痔、外痔、混合痔)破溃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的漏管,多与肛垫下移、静脉曲张等因素相关。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的静脉丛互相融合,上下界限不清。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主要因肛腺感染引起,感染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痔漏
内痔:一般无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表现,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初期痔核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或不能回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生活方式或因素易诱发,妊娠期女性由于盆腔压力增加,内痔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久坐、久站、负重等人群更易罹患。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核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易回纳,可导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影响因素同内痔和外痔。
肛瘘
流脓: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是其主要症状。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甚至出现湿疹。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多因肛腺发育未成熟易感染引发肛瘘,成人则多与肛周感染、肛门损伤等因素相关。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坠胀感。若瘘管堵塞或引流不畅,可引起局部肿痛,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
三、检查方法区别
痔漏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混合痔脱出的痔核等情况。内痔一般需患者取特殊体位(如蹲位)才能观察到脱出的痔核。
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异常,如内痔患者直肠指诊时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肿瘤等。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有无出血点等,对外痔也可清晰观察其情况。
肛瘘
肛门视诊:可发现肛周皮肤有外口,有时可见少量脓性、血性分泌物渗出。通过外口位置可初步判断肛瘘的位置高低等情况。
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内摸到条索状瘘管,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对于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探入,可探查瘘管的走行、内口位置,但操作需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向、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该项检查,儿童患者一般采用无创的MRI检查。
四、治疗方式不同
痔漏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内痔、症状较轻的外痔等。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不良排便习惯、热水坐浴等;药物治疗,如局部使用痔疮膏、栓剂等,可缓解便血、疼痛、瘙痒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均适用非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改善症状;妊娠期女性非手术治疗优先,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漏患者可考虑手术。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病情等因素,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术式。
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依据肛瘘的具体情况,儿童患者挂线疗法较为常用,因为挂线疗法可以缓慢切割括约肌,避免一次性切断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相对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