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危险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包括特定基因缺陷致如马方综合征及家族聚集性;后天性危险因素有年龄增长致主动脉壁退行性变、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吸烟损伤血管内皮等、长期高血压致主动脉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致主动脉壁结构功能受影响,还有感染性疾病、胸部外伤等相对比例较小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相关
(一)特定基因缺陷
某些遗传综合征会增加主动脉瘤的发病风险,例如马方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因FBN1基因缺陷导致原纤维蛋白-1合成异常,使主动脉壁结构脆弱,容易发生扩张形成动脉瘤,这种情况在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主动脉相关病变的潜在风险,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主要与基因的显性遗传特性相关,但不同年龄段的发病表现会有差异,儿童期可能表现为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的异常逐渐显现。
(二)家族聚集性
如果家族中有主动脉瘤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患主动脉瘤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这是因为遗传物质的传递使得家族成员携带了易导致主动脉瘤的相关基因变异,在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发病风险叠加,需要家族中有主动脉瘤病史的人群更加关注自身主动脉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二、后天性危险因素相关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壁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等,使得主动脉壁的韧性和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扩张形成动脉瘤。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主动脉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递增,主动脉长期承受血流压力等因素的作用,退行性改变逐渐积累,老年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都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男性可能在某些年龄段发病相对更早或更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加重病情。
(二)性别因素
男性患主动脉瘤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可能与男性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雄激素等可能对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男性主动脉壁在相同条件下更容易出现病变而形成动脉瘤,但具体机制还与多种因素综合相关,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发病风险也会逐渐接近男性水平。
(三)吸烟
吸烟是导致主动脉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同时还会影响血管壁的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代谢,使主动脉壁的强度降低,增加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的几率。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相比不吸烟人群,主动脉瘤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吸烟都会对主动脉造成损害,而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戒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患主动脉瘤的风险,但已受损的血管可能难以完全恢复。
(四)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壁中层平滑肌细胞损伤,弹性纤维断裂,进而引起主动脉扩张。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需要持续应对高于正常的血流压力,久而久之会破坏主动脉壁的结构,增加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无论是收缩压升高还是舒张压升高,都会对主动脉产生不良影响,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主动脉的损害,降低主动脉瘤的发病可能性,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重视血压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主动脉造成更严重的冲击。
(五)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会使主动脉壁内膜出现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影响主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主动脉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血液中脂质沉积在主动脉内膜下形成斑块,逐渐使主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当斑块进一步发展或主动脉壁在血流压力等作用下出现局部扩张时就可能形成动脉瘤。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高,进而增加了主动脉瘤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需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血脂水平,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主动脉瘤的发病几率。
(六)其他因素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梅毒螺旋体感染,可累及主动脉,导致主动脉炎,进而引起主动脉瘤;严重的胸部外伤也可能直接损伤主动脉壁,导致主动脉局部受损后扩张形成动脉瘤等,但这些相对遗传因素和常见的后天性危险因素来说,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