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是自限性下呼吸道疾病,病程通常3周内,由多种因素引起,全身症状轻,以对症治疗为主,多数预后好;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长,与吸烟等多因素有关,有相应症状表现,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治疗不同,预后相对差,儿童和老年人患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需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较长,病情有缓慢进展的特点。
病因
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后出现继发感染,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另外,吸入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物理化学因素,以及过敏反应也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吸烟是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此外,空气污染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反复的病毒、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机体的内在因素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年龄因素等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有关,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减退等易患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咳嗽咳痰是主要表现,起初为干咳,之后痰量增多,咳嗽可延续数周,如果伴有支气管痉挛,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白天较轻,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喘息或气急多见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可伴有哮鸣音。
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再结合双肺呼吸音正常或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再结合血常规、X线胸片等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X线胸片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后,可作出诊断。如有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治疗与预后
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咳嗽无痰或少痰时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以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为主。感染较轻时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感染较重时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镇咳祛痰药物同急性支气管炎;平喘可选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慢性支气管炎如病情持续进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等,预后相对较差。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支气管炎时,由于其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咳嗽、咳痰及呼吸情况,如出现气促、发绀等要及时就医。在治疗上,镇咳祛痰药物的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呼吸中枢的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而慢性支气管炎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长期咳嗽等类似慢性支气管炎的表现,需仔细排查其他疾病。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支气管炎时,机体反应能力较差,可能发热不明显,而以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表现,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监测肝肾功能。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较多见,病情易反复,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喘息的患者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平喘设备,如吸入器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慢性咳嗽咳痰,消耗较大,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