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基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基础及血流动力学因素,有一般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及血管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急性期有一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康复治疗。
一、定义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这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二、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基础: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不光滑,容易导致血小板、脂质等成分聚集形成血栓。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在这一过程中都可能受到影响,但男性可能相对更易发生,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血流动力学因素:当血压偏低时,脑血流灌注不足,血流缓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就更容易在血管内膜处沉积形成血栓。例如一些患有低血压疾病的中老年人,或者在夜间睡眠时,由于血压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脑血栓。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如果是轻度的脑血栓,这些症状可能较轻且容易被忽视。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可能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症状;如果是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发病24-48小时后,梗死区可出现低密度灶,这是诊断脑血栓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早期鉴别脑出血。
头颅MRI: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2.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等,可以明确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这样的饮食原则,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饮食的均衡。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控制体重,对于预防脑血栓有重要作用。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可有所不同,例如身体较为虚弱的中老年人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所以应戒烟限酒。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低)。不同年龄和病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可能有所调整,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不宜过快过低。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栓的风险较高,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高脂血症:如果血脂异常,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脂治疗,使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六、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体温等的稳定。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等支持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早期(一般在4.5小时内)如果符合溶栓指征,可以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专业评估后才能使用。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改善脑循环治疗:使用一些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2.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不同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康复进程和方法可能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