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腹痛与肠癌腹痛在疼痛特点(普通腹痛性质多样、程度易缓解、部位不固定,肠癌腹痛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后期多为持续隐痛等且部位相对固定)、伴随症状(普通腹痛伴随症状简单,肠癌腹痛伴随大便习惯改变、性状改变及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病机制(普通腹痛多因胃肠道受外界刺激或功能紊乱,肠癌腹痛因肿瘤细胞侵袭破坏肠道组织)和诊断鉴别(普通腹痛靠询问病史等简单检查,肠癌腹痛需粪便隐血、肿瘤标志物、结肠镜等检查)有明显区别,出现报警症状腹痛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肠癌腹痛:早期可能无明显腹痛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胀痛或钝痛,且疼痛位置相对固定,多在中下腹部。一般不易自行缓解,常呈进行性加重趋势。不同年龄人群肠癌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敏感性下降等因素,可能腹痛症状出现相对较隐匿,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展到一定程度;男性和女性在肠癌腹痛上无绝对特异性差异,但女性需注意与妇科疾病等鉴别。有肠癌家族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出现相对固定部位持续腹痛需警惕肠癌可能。
伴随症状
普通腹痛:伴随症状相对简单,如因饮食不洁导致的腹痛,可能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呕吐后腹痛可能稍有缓解,腹泻后症状也可能改善;腹部着凉引起的腹痛可能伴有畏寒、发热等轻度全身症状,但体温多不超过38.5℃等。不同人群伴随症状也有特点,儿童普通腹痛若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妊娠期女性普通腹痛需警惕多种可能,如先兆流产等,但需与普通的胃肠道腹痛鉴别。
肠癌腹痛:伴随症状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特异性。常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或黏液脓血便;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消耗机体所致。不同年龄人群伴随全身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老年肠癌患者可能全身症状更为明显,消瘦、乏力等情况可能更突出;儿童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除腹痛外,可能伴有贫血、发育迟缓等表现。有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上述伴随症状时,肠癌的可能性需高度警惕。
发病机制
普通腹痛:多是由于胃肠道受到外界刺激或自身功能紊乱引起。例如饮食因素导致胃肠道消化负担加重,胃肠蠕动不协调引发腹痛;腹部受寒冷刺激,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导致腹痛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胃肠道的功能性改变,没有肿瘤细胞的浸润等恶性病变基础。不同年龄人群胃肠道功能特点不同,儿童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因饮食不节等出现普通腹痛;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和调节能力下降,也易发生普通腹痛。
肠癌腹痛:是由于肿瘤细胞在肠道内生长繁殖,不断侵袭、破坏肠道组织,导致肠道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肿瘤生长可能引起肠道梗阻,造成肠管扩张、痉挛而产生腹痛;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神经等也会引发疼痛。其发病机制是肿瘤的病理性生长导致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与普通腹痛的功能性机制有本质区别。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由于携带相关基因等因素,更容易发生肠道细胞的恶性转化,进而引发肠癌腹痛等一系列表现。
诊断鉴别
普通腹痛: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等,结合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腹部轻度压痛等。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简单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炎症表现,大便常规一般无潜血等异常。不同人群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性,如妊娠期女性诊断普通腹痛需特别注意避免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手段;儿童诊断普通腹痛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常见儿童腹痛疾病进行鉴别。
肠癌腹痛:除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需要进行一系列针对性检查。如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需高度警惕;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等可能会升高,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癌细胞。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情况和准备工作有所不同,老年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前需更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相对复杂,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总之,普通腹痛与肠癌腹痛在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发病机制和诊断鉴别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当出现持续不缓解、伴有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等报警症状的腹痛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