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与有害气体及颗粒刺激有关,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等,早期X线无异常,随病情进展有肺功能改变,治疗分急缓期,控制不佳可发展为慢阻肺等;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由过敏原等触发,有发作性喘息等症状,缓解期X线无异常,发作时肺透亮度增加,治疗用控制和缓解药物,管理控制好可正常生活,否则肺功能下降,不同人群在两者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上有不同体现。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有害气体及颗粒(如香烟烟雾、空气污染等)刺激有关,这些刺激引起气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增生肥大,分泌亢进,从而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其病程较长,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等。过敏原等因素可触发气道的免疫反应,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痉挛,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时期发病较为常见,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其发作往往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一般晨间咳嗽明显,咳痰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病情缓慢进展,可伴有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长期患病可导致肺功能下降,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表现。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有些青少年患者,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
三、辅助检查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肺功能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下降,残气量及残气量占肺总量比值增加。
哮喘:
影像学检查:缓解期哮喘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肺功能检查:发作期可出现呼气流速指标的显著下降,如FEV、FEV/FVC、PEF(呼气峰流速)等均降低,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原则为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缓解期增强体质、预防复发。感染时可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镇咳祛痰药物可选用氨溴索、溴己新等;平喘可选用茶碱类药物等。
哮喘: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维持正常肺功能,保障正常活动。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和缓解性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同时需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触发因素。
五、预后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逐渐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而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长期大量吸烟的患者。
哮喘:如果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很多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且控制不佳,可导致气道重塑,肺功能逐渐下降,预后相对慢性支气管炎较好的方面在于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但需要长期管理。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儿童哮喘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时更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使病情急剧加重。男性长期吸烟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接触某些特殊过敏原时也可能引发哮喘等。有过敏病史的人群患哮喘的概率相对较高,而有长期职业性粉尘接触史的人群易患慢性支气管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