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适用于符合全胃切除及脾门淋巴结清扫指征的胃癌患者,步骤包括建立气腹、游离胃周组织、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恢复快等优势,但也存在出血、感染、消化道重建并发症、脾门相关并发症等风险,不同人群如老年、年轻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胃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定义
胃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是一种针对胃癌的手术治疗方式,是在腹腔镜技术辅助下,进行全胃切除,并对脾门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的手术操作。通过腹腔镜的微小切口,医生能够清晰观察腹腔内情况,精准进行胃的切除以及脾门淋巴结的清扫,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二、手术的适用情况
一般适用于符合胃癌根治术指征且需要进行全胃切除,同时存在脾门淋巴结转移或有脾门淋巴结清扫必要性的胃癌患者。具体来说,当胃癌病灶累及胃的大部分或全部,且评估发现脾门区域淋巴结可能受侵或需要进行预防性清扫时,可考虑该手术方式。
三、手术的步骤概要
1.建立气腹与腹腔镜置入:首先在患者腹部建立气腹,通过穿刺孔将腹腔镜置入腹腔,以获得良好的视野。
2.游离胃周组织:沿着胃周的解剖结构,逐步游离胃的相关组织,包括胃大弯、胃小弯等区域的血管、韧带等,充分暴露胃体。
3.全胃切除:离断胃的相关连接,如食管与胃的连接部以及十二指肠与胃的连接部等,将胃完整切除。
4.脾门淋巴结清扫:仔细分离脾门区域的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按照肿瘤根治的原则进行彻底清扫,确保将脾门区域可能存在的肿瘤相关淋巴结清除干净。
5.消化道重建:完成全胃切除后,进行消化道的重建,通常会采用合适的吻合方式,将肠道与食管等进行连接,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
四、手术的优势
1.创伤小:腹腔镜手术的切口较小,相比开放手术,对患者腹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术后患者疼痛较轻,身体恢复相对较快。例如,传统开放手术的切口可能在20cm左右,而腹腔镜手术的切口通常在几个1-2cm左右的穿刺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身体应激反应相对较小。
2.视野清晰:腹腔镜能够放大腹腔内的视野,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胃周及脾门区域的解剖结构,从而更精准地进行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副损伤,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3.术后恢复快:由于创伤小,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早,进食时间相对提前,住院时间也会相应缩短。一般来说,患者术后1-2天即可开始少量进食,术后5-7天左右可能就可以出院,相比开放手术能更早恢复正常生活。
五、手术的风险与并发症
1.出血: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尤其是在游离胃周血管或清扫脾门淋巴结时,有损伤脾动脉等重要血管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需要紧急处理。
2.感染:虽然腹腔镜手术感染几率相对较低,但仍存在腹腔感染等风险,尤其是在消化道重建后,有发生吻合口漏进而导致腹腔感染的可能。
3.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如吻合口漏、肠梗阻等。消化道重建后,吻合口的愈合情况至关重要,若出现吻合口漏,会导致腹腔内感染等严重后果;而肠梗阻可能与消化道重建后的肠道粘连等因素有关。
4.脾门相关并发症:由于涉及脾门区域的操作,可能会对脾脏造成一定影响,如脾功能轻度减退等,但一般发生率较低,医生会在手术中尽量避免对脾脏的过度损伤。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血糖等进行全面评估与调整,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不如年轻患者,所以术后的康复护理更为重要。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注意术后的饮食管理与康复锻炼。要鼓励年轻患者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身体整体康复,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关注年轻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及手术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必要时可给予心理支持。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等患者,在进行手术时要更加精准地进行操作,严格按照肿瘤根治原则进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等操作。术后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肿瘤复发等情况,因为这类患者相对来说肿瘤复发风险可能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