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炎与慢性湿疹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存在区别。慢性皮炎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皮肤炎症,有局限苔藓样变等表现,依病史和表现诊断,治疗需去除诱因对症用药;慢性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等,依特点诊断,治疗也需除诱因对症用药,且不同年龄性别用药等有特殊性,生活方式等对病情有影响。
一、定义与病因方面的区别
慢性皮炎:
定义:是皮肤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皮肤损害主要以苔藓样变等为特征。
病因:外部因素包括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某些植物、动物皮毛等)、长期日晒等;内部因素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神经精神因素(如长期焦虑、紧张等)、慢性感染病灶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的人群易患病,有慢性感染病灶的患者病史方面可能存在相关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
慢性湿疹:
定义: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等多形性皮疹。
病因:内部因素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外部因素有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外界刺激,各种年龄、性别均可罹患,生活中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尘螨等)的人群易发病,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的区别
慢性皮炎:
皮肤损害:多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纹理加深,有苔藓样变,皮损范围相对较局限,边界较清楚,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皮炎可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比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引起的慢性皮炎常发生在接触部位。各年龄、性别均可出现,儿童若接触刺激性物质易在接触部位发病,成人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也易患病,生活方式中频繁接触刺激物的人群皮损更易出现在接触区域,病史方面若有明确接触刺激物史则更支持慢性皮炎诊断。
慢性湿疹:
皮肤损害:皮疹多形性,可见红斑、丘疹、丘疱疹、苔藓样变等,皮疹常对称分布,边界不清楚,瘙痒程度较剧烈,可因搔抓等出现渗出、结痂等表现,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部位,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儿童湿疹可能与遗传过敏体质等有关,成人湿疹与接触过敏原、精神因素等关系密切,生活中接触过敏原的人群易在好发部位出现多形性皮疹,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人群病史方面需注意排查过敏相关因素。
三、诊断方面的区别
慢性皮炎: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是否有明确的接触刺激物等诱因,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特点,如是否有局限的苔藓样变等,一般通过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等检查来明确是否有接触性致敏原等情况协助诊断,各年龄、性别诊断思路类似,但儿童需考虑是否为特殊的接触情况导致,成人则需关注职业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及慢性疾病史。
慢性湿疹:
主要依据:根据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边界不清、剧烈瘙痒、病程慢性等特点进行初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如慢性接触性皮炎等,可通过病史中是否有过敏相关因素、家族过敏史等协助诊断,不同年龄、性别诊断时均需全面考虑生活环境、饮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儿童湿疹需注意其特殊的皮肤生理特点及可能的喂养等相关因素,成人则要考虑工作压力等精神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四、治疗方面的区别
慢性皮炎:
治疗原则:首先要去除病因,避免再次接触刺激物等诱因,然后根据皮肤损害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改善皮肤苔藓样变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不同年龄、性别用药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应选择相对温和且适合儿童使用的外用药物及抗组胺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成人则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生活方式方面需强调避免再次接触刺激物以促进病情恢复,病史中有明确接触刺激物史者需重点规避相关物质。
慢性湿疹:
治疗原则:同样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治疗上外用药物根据皮疹状态选择,如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用糖皮质激素糊剂等,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口服药物也是抗组胺药物为主,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湿疹治疗要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成人湿疹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对工作等生活方式的影响,病史中有过敏史者需详细了解过敏原并进行规避,生活方式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等不良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