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见。感染因素中肛腺感染常见,其他因素有免疫低下、不良生活方式等。局部有疼痛、红肿等,全身有发热等。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用抗生素、坐浴,手术用切开引流等。需保持肛周清洁、调整饮食、治疗基础疾病、避免久坐久站来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不同年龄、性别发病可能与各自的生理特点、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肛门腺发达,分泌旺盛,相对更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脓肿;儿童肛周脓肿可能与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卫生差等有关。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肛腺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处,肛窦易受损伤及感染,如粪便干结擦伤肛窦,细菌侵入肛腺后,可引起肛腺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因为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疏松,感染容易蔓延,从而形成脓肿。
其他感染灶蔓延:如肛周皮肤感染、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感染病灶,细菌可蔓延至肛周间隙引发脓肿。
2.其他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肛周脓肿,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导致肛管直肠局部黏膜充血,抵抗力下降,增加肛周脓肿的发病风险;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也可能影响肛周血液循环,使局部易发生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最初为胀痛,随着炎症发展,可变为持续性跳痛。在排便、行走或坐立时疼痛加剧。比如患者行走时因臀部肌肉活动牵扯肛周,疼痛明显;排便时粪便刺激脓肿部位,疼痛也会加重。
红肿:病变部位皮肤红肿,触之有硬结和压痛,病变较大时局部皮肤可出现波动感,这是脓肿形成的表现,提示脓肿成熟,有脓液积聚。
2.全身症状
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全身发热、寒战、乏力等表现。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机体对感染的反应相对更强烈,可能很快出现高热等全身表现。比如婴儿肛周脓肿可能突发高热,体温可达到39℃甚至更高,同时精神萎靡。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肛周皮肤,观察有无红肿、硬结、波动感等情况。通过指诊可触及肛管直肠内有无压痛性肿块,对于低位肛周脓肿,指诊多可触及硬结及压痛;高位肛周脓肿可能需借助超声等检查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比如能清晰显示脓肿位于肛管直肠周围的哪个间隙,是低位还是高位脓肿。
MRI检查:对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性更高,能更清楚地显示脓肿的范围,尤其是复杂的多间隙脓肿,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可经验性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等,通过静脉或口服给药,控制感染。但抗生素治疗仅适用于脓肿初期,炎症较轻,尚未形成明显波动感时。
局部坐浴:可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儿童坐浴时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且坐浴时间不宜过长。
2.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当脓肿形成有明显波动感时,需及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低位脓肿可直接切开引流;高位脓肿需采用挂线疗法等,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减少术后肛门失禁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更要精细,尽量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肛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用温水清洗肛周,尤其是排便后,及时清洁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儿童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
2.调整饮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因为便秘时粪便干结,排便时容易擦伤肛窦,腹泻时肠道细菌容易侵入肛窦引发感染。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
4.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肛周血液循环,比如进行提肛运动,每天早晚各进行30次左右提肛运动,可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肛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