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肠梗阻是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多由肠粘连等引起,非手术治疗为主,无效则手术;绞窄性肠梗阻有肠壁血运障碍,常因肠系膜血管问题导致,病情危急需尽早手术,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单纯性肠梗阻:是仅由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多因肠粘连、肠扭转(部分患者可能因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先天因素导致,在儿童中需关注先天结构异常情况)、肠套叠(儿童相对常见,可因饮食改变、病毒感染等诱发)、蛔虫团或粪便堵塞等引起。
绞窄性肠梗阻:指不仅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同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常因肠系膜血管受压(如肠扭转时肠系膜随之扭转,导致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使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比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有动脉硬化基础者更容易发生肠系膜血管病变相关的绞窄性肠梗阻。
二、临床表现区别
症状方面
单纯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腹痛一般为阵发性绞痛,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患者能感觉到腹部有阶段性的疼痛发作,疼痛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呕吐在早期为反射性,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因肠管梗阻部位较高或较低而有所不同,但总体呕吐物一般无血性等异常;腹胀程度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气体或粪便排出,需注意鉴别。
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发作急骤,呈持续性剧痛并伴有阵发性加重,疼痛程度较剧烈,患者痛苦明显;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可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这是因为肠管血运障碍导致肠黏膜坏死、出血;腹胀可不均匀,有时可摸到局限性隆起的肠袢;早期即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毒素吸收引起全身性中毒反应,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对休克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老年人可能更早出现意识改变等休克相关表现;肛门排出血性黏液样便或果酱样便(小儿肠套叠时常见)。
体征方面
单纯性肠梗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腹部柔软,可有轻度压痛,一般无腹膜刺激征,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绞窄性肠梗阻:腹部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部位多为绞窄的肠袢所在处,反跳痛和腹肌紧张也较明显;腹腔内有渗液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差异
实验室检查
单纯性肠梗阻:早期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因脱水、血液浓缩等可出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血生化检查可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低钾血症等。
绞窄性肠梗阻: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提示有感染及炎症反应;血生化可出现更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且可能有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肾功能受损表现,因为肠管缺血坏死导致毒素吸收加重全身代谢紊乱;可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等反映组织缺血缺氧的指标变化。
影像学检查
单纯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管扩张,肠腔内有多个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梗阻部位以上肠管积气扩张明显,通过这些表现可大致判断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等情况。
绞窄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且位置固定不变,或有假肿瘤状阴影;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肠壁有无增厚、肠腔有无缺血、肠系膜血管有无异常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肠管血运障碍的情况,比如能发现肠系膜血管栓塞、肠扭转导致的肠管缺血改变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单纯性肠梗阻:一般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通过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检查结果等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防治感染和中毒,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还可尝试中医中药治疗等。若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则考虑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原因,如粘连松解、肠套叠复位、肠扭转复位等。
绞窄性肠梗阻:由于病情危急,必须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因为肠管血运障碍若不及时解除,会导致肠管坏死、穿孔,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手术中要根据肠管的血运情况决定处理方式,如切除坏死的肠管并进行肠吻合术等。特殊人群如儿童,手术更要谨慎评估,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则要同时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