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有胃大部切除术(含毕Ⅰ式、毕Ⅱ式)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含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前要评估一般情况、做好胃肠道准备,术中要辨认解剖结构、精细操作,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恢复及并发症并针对性处理,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等有差异。
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
适用情况:多用于胃溃疡,尤其是低胃酸的胃溃疡。
操作过程:切除胃远端2/3-3/4,包括胃体的远侧部分、胃窦部、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近胃部分,然后将残胃与十二指肠直接吻合。该术式能够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生理结构,胆汁、胰液反流至胃的机会较少,但要求十二指肠溃疡病变较局限、炎症水肿较轻、瘢痕不重。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适用情况: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溃疡较深、炎症水肿较重、瘢痕粘连较多,行毕Ⅰ式困难的患者。
操作过程:切除远端胃后,将残胃与近端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残端关闭。此术式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胆胰液反流至残胃的机会较多,术后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可能性相对增加,但能切除足够的胃而不至于吻合口张力过大,减少溃疡复发的机会。
迷走神经切断术
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操作过程:在食管裂孔水平切断左、右腹腔迷走神经干,这样会导致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需同时行胃引流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等)来解决胃排空问题。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操作过程:切断左、右迷走神经的肝支、腹腔支以及到胃的所有前、后分支,但保留肝支、腹腔支等到肝、胆、胰、小肠的分支,同样需要附加胃引流术。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操作过程:仅切断胃近端支配胃体、胃底部壁细胞的迷走神经,而保留胃窦部的迷走神经,保留了幽门括约肌的功能,术后胃蠕动和幽门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无需附加胃引流术,但溃疡复发率相对较高,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手术的术前准备
一般情况评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考虑其生理储备和耐受手术的能力。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需要进行详细的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测定等,评估能否耐受手术。年轻患者则要关注是否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需劝其戒烟酒,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血糖水平,使空腹血糖控制在适当范围(一般4.4-7.0mmol/L左右),并维持血糖稳定,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禁水,一般成人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同时,术前可口服肠道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庆大霉素等)来减少肠道细菌数量,必要时口服泻药或清洁灌肠来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可能。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解剖结构辨认:在手术过程中,要准确辨认胃肠道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如胰腺、胆道、脾脏等。特别是在处理十二指肠残端、分离胃周围组织时,要精细操作,防止出血、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解剖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变异,例如有过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存在粘连,此时更需仔细分离粘连,避免损伤。
手术操作精细度:无论是哪种术式,都要保证手术操作的精细,如胃肠道吻合时要保证吻合口的血供良好,缝合要严密,避免出现吻合口漏等情况。对于迷走神经切断术,要准确切断相关神经分支,同时尽量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
术后恢复及注意事项
一般恢复: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较慢。术后早期要注意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一般胃肠功能恢复(如出现肛门排气)后可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
并发症观察及处理:术后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吻合口漏、出血、梗阻等并发症。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例如,若出现吻合口漏,要根据漏的程度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措施,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在床上翻身、四肢活动等,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预防肺部并发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年轻患者术后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的复发,以降低溃疡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