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是机械性肠梗阻,约占90%,其中肠粘连、肠肿瘤和肠套叠是主要类型,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虽相对少见但病情严重。肠粘连多因腹部手术等导致,肠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且常伴便血等症状,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动力性肠梗阻因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血运性肠梗阻则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易发生粪块堵塞性肠梗阻,婴幼儿易发生肠套叠,术后患者易发生肠粘连,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发生血运性肠梗阻。因此,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和预防以降低风险。
一、临床上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但根据临床统计和研究,最常见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是肠腔内容物通过受阻的直接原因,占肠梗阻病例的绝大多数(约90%)。其常见病因包括:
1.1肠粘连
病因: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或异物刺激等导致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膜、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异常粘连。
特点: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机械性肠梗阻的40%~60%。
风险因素:既往腹部手术史(尤其是开腹手术)、腹腔炎症(如阑尾炎、盆腔炎)、腹部创伤等。
1.2肠肿瘤
病因:肠道良性或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导致肠腔狭窄或完全阻塞。
特点:肿瘤性肠梗阻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常伴有便血、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
风险因素:长期吸烟、高脂饮食、家族遗传史等。
1.3肠套叠
病因: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特点: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18个月龄的儿童,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
风险因素:肠道发育异常、肠道息肉、病毒感染等。
1.4粪块或异物堵塞
病因:长期便秘导致粪块干结堵塞肠腔,或误吞异物(如枣核、鱼骨)引起肠梗阻。
特点: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患者,常伴有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
风险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活动量减少、肠道动力减弱等。
2、动力性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肠腔本身无狭窄或阻塞。其常见病因包括:
2.1麻痹性肠梗阻
病因: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创伤、低钾血症等导致肠壁肌肉运动功能抑制。
特点:全腹膨胀、无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风险因素:手术创伤、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2.2痉挛性肠梗阻
病因:肠道炎症、神经功能紊乱等导致肠壁肌肉过度收缩。
特点: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但无肠型及蠕动波。
风险因素:肠道感染、精神紧张、药物刺激等。
3、血运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肠管血液循环障碍,继而引起肠蠕动功能丧失。其常见病因包括:
3.1肠系膜动脉栓塞
病因: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导致血栓脱落,栓塞肠系膜动脉。
特点: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病情进展迅速,易导致肠坏死。
风险因素:高龄、心血管疾病、血液高凝状态等。
3.2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腹腔感染、门静脉高压、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特点:腹痛较轻,但易发展为肠坏死,需早期诊断和治疗。
风险因素:腹腔感染、肝硬化、肿瘤等。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
风险:老年人常伴有便秘、肠道动力减弱,易发生粪块堵塞性肠梗阻。
建议:保持饮食均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活动,定期排便。
2、婴幼儿
风险:婴幼儿易发生肠套叠,尤其是6~18个月龄的儿童。
建议:注意观察儿童有无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等症状,及时就医。
3、术后患者
风险:腹部手术后易发生肠粘连,导致粘连性肠梗阻。
建议: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避免长时间卧床。
4、慢性病患者
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发生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液高凝状态患者易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建议: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三、总结
肠梗阻的病因复杂多样,但最常见的原因仍为机械性肠梗阻,尤其是肠粘连、肠肿瘤和肠套叠。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虽相对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早期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术后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加强监测和预防,降低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