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局部表现和全身表现。局部表现包括疼痛(早期有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后期有静息痛,与缺血致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有关)、皮肤色泽改变(缺血时苍白,下垂时潮红或紫绀,与血液循环障碍致氧合或脱氧血红蛋白变化有关)、皮肤温度降低(患肢低于健侧,因动脉供血不足、血液循环减少产热少)、肢体营养障碍(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因长期缺血致组织营养缺乏);全身表现包括一般情况(病情进展可致消瘦、乏力,与肢体长期缺血致机体慢性消耗有关)、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约1/3患者有,表现为浅静脉条索状、结节状炎症,局部红肿疼痛,机制与血管炎症反应有关)。
一、局部表现
1.疼痛
早期:患者多有患肢发凉、怕冷、麻木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肌肉出现酸痛、胀痛,被迫停下休息片刻后可缓解,再行走又出现疼痛。这是由于行走时局部缺血加重,代谢产物积聚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夜间尤为明显,患者常抱足而坐,不能入睡。疼痛的机制主要是缺血导致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引起疼痛。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但总体上疼痛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见且重要的局部表现。男性和女性在疼痛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男性患者中吸烟者相对较多,吸烟可能加重病情导致疼痛更明显。有吸烟史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缺血,从而使疼痛症状更突出。
2.皮肤色泽改变
患肢缺血时,皮肤颜色苍白;当患肢下垂时,由于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皮肤可呈潮红或紫绀色。这种皮肤色泽的改变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或脱氧血红蛋白增加所致。年龄对皮肤色泽改变的影响不大,但不同年龄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可能影响对皮肤色泽改变的观察和判断。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皮肤本身的营养状况也可能较差,对皮肤色泽改变的识别可能需要更细致。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血液循环状态有所变化,可能对皮肤色泽改变的表现产生一定影响。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因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对皮肤色泽改变的感知或判断存在干扰。
3.皮肤温度降低
患肢的皮肤温度往往低于健侧相应部位,可通过触摸感知。这是因为患肢动脉供血不足,局部血液循环减少,产热减少。年龄较小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青少年中相对少见。对于成年患者,年龄越大,基础代谢可能相对较低,但这对皮肤温度降低的直接影响不大。男性和女性在皮肤温度感知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主要是由于动脉缺血导致。有血管炎病史等情况的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血管功能异常,更容易出现皮肤温度降低的表现。
4.肢体营养障碍
患者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等。这是由于长期缺血导致肢体组织营养缺乏所致。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肢体营养障碍可能更明显。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激素变化时期,皮肤等组织的营养状态可能受影响,可能加重肢体营养障碍的表现。有营养不良病史的患者,可能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基础上,肢体营养障碍情况更为严重。
二、全身表现
1.一般情况
病情较轻的患者全身情况可基本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肢体长期缺血,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年龄较小的患者,消瘦、乏力等全身表现可能更容易被察觉,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缺血导致的营养缺乏对其影响更明显。男性患者如果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较严重,可能更容易出现全身情况的恶化。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全身状况可能较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全身症状可能会使病情雪上加霜。
2.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约有1/3的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会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体表浅静脉呈条索状、结节状炎症,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血管炎症反应有关。年龄对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无特定影响,但不同年龄患者的身体反应可能不同。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炎症反应状态可能有所变化,可能影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表现程度。有静脉炎病史的患者,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