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病史采集需关注发病年龄与性别、疼痛特点(部位、性质、频率、诱发因素);体格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面部感觉、角膜反射、运动功能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检查(头颅MRI、CT)及其他检查;鉴别诊断需与牙痛、鼻窦炎、舌咽神经痛等疾病区分。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与性别: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女性略多于男性。不同年龄和性别因素可能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因为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量。
2.疼痛特点
疼痛部位:主要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常为一侧面部,以第二支(眶下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受累多见,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的疼痛。疼痛部位的明确对于定位诊断至关重要,不同分支受累的疼痛表现有差异,医生可根据疼痛部位初步判断是哪一支三叉神经受累。
疼痛性质:通常为突发的、短暂的、剧烈的刺痛、电击样痛、刀割样痛或撕裂样痛。这种典型的疼痛性质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特征之一,与其他面部疼痛性疾病有明显区别。例如,牙痛一般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而三叉神经痛是突发的剧烈疼痛。
发作频率:发作次数可从每日数次至数分钟一次不等。有的患者初期发作频率较低,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作越来越频繁。发作频率的不同也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诱发因素:询问是否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这些动作可能会触发疼痛发作。不同患者的诱发因素可能不同,找到诱发因素对于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比如有的患者仅在咀嚼硬物时发作疼痛,而有的患者洗脸时的轻微触碰就会引发疼痛。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检查,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异常可能会影响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处理,需要综合判断。
2.神经系统检查
面部感觉检查:使用棉签或钝针等检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判断是否存在感觉减退或过敏等情况。如果某一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感觉异常,有助于定位受损的神经分支。例如,第二支受累时,上颌部的感觉可能会出现改变。
角膜反射检查:三叉神经眼支(第一支)受累时,角膜反射可能会减弱或消失。角膜反射检查是评估眼支功能的重要方法,通过该检查可以辅助判断眼支是否受累及受累的程度。
运动功能检查:检查咀嚼肌的肌力和肌张力,观察患者咀嚼时的运动情况。三叉神经运动支受累时,可能会出现咀嚼肌无力、肌萎缩等表现。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患侧咀嚼无力,咀嚼时面部肌肉运动不对称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畸形等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I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结构,如脑桥小脑角区的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等。例如,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MRI可以发现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压迫情况。一般建议所有三叉神经痛患者都进行头颅MRI检查,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患者,因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年轻患者中相对多见。
CT检查: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可考虑CT检查,不过CT对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主要用于排除颅骨病变等情况。
2.其他检查
脑电图等检查一般不用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但在一些需要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鉴别时可能会有辅助作用。例如,当需要与癫痫等疾病鉴别时,脑电图检查可以提供相关信息。
四、鉴别诊断
1.牙痛:牙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局限于牙龈部,可伴有牙龈红肿、龋齿等口腔局部体征,疼痛一般不会突发突止,与三叉神经痛的突发剧烈疼痛特点不同。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牙痛的口腔局部病变,而三叉神经痛口腔检查一般无异常。
2.鼻窦炎:鼻窦炎引起的疼痛多为局部的、持续性的胀痛,可伴有鼻塞、流涕、鼻腔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疼痛部位相对较固定,且与鼻窦的解剖位置相关。通过鼻窦CT等检查可以明确鼻窦炎的诊断,而三叉神经痛一般无这些鼻窦相关的表现。
3.舌咽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疼痛部位主要位于咽喉、舌根、扁桃体等部位,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也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但疼痛触发点多在咽后壁、舌根等部位,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