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静脉曲张手术常见方式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内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射频消融或激光闭合术,术前要进行患者评估、皮肤准备等,术后有一般护理和并发症观察处理,不同人群如老年、女性、肥胖患者有特殊情况需注意。
适用情况:适用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且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有明显浅静脉反流的患者。
步骤:
首先进行麻醉,一般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做切口,找到大隐静脉主干,进行高位结扎,阻断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连接。
然后从足部开始,将大隐静脉逐段剥脱,通常会在小腿及大腿的曲张静脉处做多个小切口,通过这些切口将剥脱器插入,将大隐静脉完整抽出。
内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处理伴有深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静脉曲张患者,当浅静脉曲张同时存在深静脉交通支反流时,该手术可有效阻断交通支,减少血液反流。
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在小腿内侧做几个小切口,通过内镜技术找到交通静脉,利用特殊的器械进行结扎,阻断交通支的血液反流路径。
射频消融或激光闭合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轻中度的静脉曲张,尤其是那些不想接受传统剥脱术的患者。
步骤:
局部麻醉后,通过穿刺针将射频导管或激光光纤插入大隐静脉腔内,利用射频能量或激光产生的热效应,使静脉壁发生凝固、收缩,最终闭合静脉。在操作过程中,会通过超声引导来确保导管或光纤准确放置在静脉腔内,然后逐步进行消融,从远端向近端进行,使曲张的静脉闭合。
手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深静脉血栓病史、心肺功能情况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储备功能,因为手术需要一定的麻醉和手术创伤,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增加手术风险。例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可能在术后需要加强呼吸管理。
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下肢静脉曲张的程度、范围,以及深静脉通畅情况(可通过B超检查深静脉是否通畅)。
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在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考虑手术。
皮肤准备:
手术前一天对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清洁,范围包括大腿上段至足部,去除毛发等,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其他准备:
术前禁食禁水,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有相应要求。例如,全身麻醉患者需要禁食8-12小时,禁水4-6小时。
手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体位: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平卧,患肢抬高30°左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对于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的患者,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下肢的肿胀和疼痛。
伤口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如果发现切口渗血较多,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例如,渗血较多时可能需要重新包扎伤口或进一步检查出血原因。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伤口敷料渗血、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过多等。一旦发生出血,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加压包扎等处理,大量出血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感染: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以及手术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生感染,需要根据感染的程度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伤口的换药处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静脉曲张手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的表现。可以通过定期检查下肢静脉超声等方式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及时采取抗凝等治疗措施。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术后要加强呼吸管理,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差,要注意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干燥,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
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如果是在月经期进行手术,需要谨慎评估,因为月经期间患者凝血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增加手术出血风险。如果可能,尽量避开月经期进行手术。另外,女性患者术后可能更关注美观问题,在手术切口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隐蔽部位的小切口,减少对外观的影响。
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静脉曲张手术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肥胖可能导致手术视野暴露不佳,操作相对困难。同时,肥胖患者术后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肥胖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术后护理计划。术后要加强对切口的观察和护理,预防感染,同时密切关注患者下肢肿胀等情况,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