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致回流障碍,分深、浅静脉血栓,有相应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检查,治疗有一般、抗凝、溶栓、手术等;静脉曲张因血液淤滞等致静脉迂曲扩张,下肢多见,有特定临床表现、好发人群等,诊断靠体格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硬化剂注射、手术等,特殊人群如妊娠期、老年、儿童的相关病症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多由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包括深静脉血栓和浅静脉血栓等类型,深静脉血栓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患肢肿胀、疼痛等,严重时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常见于下肢,主要是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使静脉血回流受阻,逐渐引起静脉扩张、迂曲,表现为下肢浅表静脉像蚯蚓一样曲张突出于皮肤表面。
二、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发病急,患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严重时可出现股青肿等危重症,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浅静脉血栓:病变静脉区呈红肿条索状,有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像蚯蚓状或团块状,早期可能仅在长时间站立后下肢有酸胀、沉重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瘙痒、脱屑、湿疹、溃疡等,一般疼痛相对静脉血栓较轻,但如果发生溃疡等情况也会有疼痛不适。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静脉血栓:
好发于长期卧床患者(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长时间静坐或久站人群(如长途旅行者、教师、售货员等)、妊娠及产褥期女性、有血液高凝状态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等)患者。长期卧床或静坐等导致血流缓慢,妊娠及产褥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等易引起血液高凝,从而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静脉曲张:
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者(如教师、交警、售货员等)、重体力劳动者、妊娠女性等。长期站立使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妊娠时子宫压迫髂静脉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四、诊断方法
静脉血栓: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可发现静脉内血栓形成;CT静脉造影(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等也可用于明确血栓部位、范围等。
血液检查:部分患者可有D-二聚体升高等,但D-二聚体升高不具特异性,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静脉曲张: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到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情况,还可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如Trendelenburg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等初步判断静脉瓣膜功能及深静脉是否通畅。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静脉结构、血流情况等,评估静脉曲张程度及有无其他合并病变。
五、治疗原则
静脉血栓:
一般治疗: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按摩、挤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通过抗凝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促进血栓溶解。
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较短的急性血栓,可考虑溶栓治疗,使用尿激酶等药物溶解血栓,但有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治疗: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取栓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
静脉曲张:
保守治疗:包括穿戴医用弹力袜,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静坐,适当活动下肢;抬高患肢等。
硬化剂注射:将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使静脉闭塞,适用于局部轻度静脉曲张或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根治方法,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等,适用于症状较重、有并发症的患者。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静脉血栓或静脉曲张,需格外谨慎。妊娠期发生静脉血栓风险较高,治疗时要权衡抗凝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凝方案;对于妊娠期静脉曲张,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如穿戴合适的医用弹力袜,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分娩后根据情况再决定进一步治疗。老年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时,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病情,抗凝等治疗需更谨慎调整剂量;老年静脉曲张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儿童相对少见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但如果有相关情况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以患儿舒适度为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