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急性无菌性炎症伴血栓形成的常见血管炎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多处,病因包括静脉损伤、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等;临床表现有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的红肿条索状伴疼痛等及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肢肿胀疼痛等;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治疗有一般治疗(患肢抬高、物理治疗等)和药物治疗;预防需避免静脉损伤、促进血流、调整血液高凝状态等,不同人群需依自身特点采取相应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定义与概述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常见于四肢的浅表静脉,也可见于深静脉。
二、病因
1.静脉损伤
机械性损伤:长期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导管时间过长,可引起静脉壁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例如,长期输入浓度较高的葡萄糖溶液、甘露醇等,易损伤静脉内皮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易感性有所不同,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相对更易因静脉内导管放置等情况引发静脉损伤进而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化学性损伤:某些化学物质刺激静脉也可引发炎症及血栓形成。
2.血流滞缓
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等情况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缺乏运动的人群,血流滞缓的风险较高;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活动量减少,也易出现血流滞缓。
产后女性由于活动减少,也是血流滞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人群之一。
3.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创伤、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不同病史的人群,若存在上述易导致血液高凝的基础疾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三、临床表现
1.浅表血栓性静脉炎
病变静脉部位呈红肿条索状,伴有疼痛和压痛,皮肤温度升高。例如,发生在下肢浅表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可见患肢局部静脉红肿,沿静脉走行可触及硬条索。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相对少见,成年人及老年人均可发生,症状表现与成人相似,但需注意儿童的特殊生理情况,观察是否有其他潜在问题。
有的可触及硬结,炎症消退后,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
2.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行走时加重,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肿胀多从踝关节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皮肤可呈暗红色。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且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或治疗手段。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等方式了解静脉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条索状改变、压痛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静脉管径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血管结构和血流的影响。例如,儿童血管较细,超声检查时需要更精细的操作。
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金标准”,可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等,但属于有创检查。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需指导其正确的抬高患肢方法及持续时间,如久坐后应适当抬高下肢。
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感觉较迟钝的人群,要特别关注热敷温度。
2.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凝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判断,避免自行用药。
六、预防措施
1.避免静脉损伤
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于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可采用静脉留置针等相对损伤较小的输液方式,并注意定期更换穿刺部位。
输注刺激性药物时,要充分稀释,并控制输注速度,减少对静脉的刺激。
2.促进血流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鼓励其多活动肢体,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运动,如屈伸下肢等。对于术后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肢体活动。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当活动,老年人活动要循序渐进。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体位。
3.调整血液高凝状态:对于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基础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抗凝等预防性措施,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不当操作。
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等方面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该疾病至关重要,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