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包括多形性腺瘤、沃辛瘤,恶性有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良性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恶性除肿块外有疼痛、边界不清等表现。诊断靠B超、CT、MRI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上良性多手术完整切除,恶性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不同情况人群治疗需综合考虑。
一、分类
1.良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较为常见,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它由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混合组成,生长缓慢,肿瘤边界清楚,质地可呈结节状。好发于中年人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有关,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30-50岁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免疫力低下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沃辛瘤:又称为腺淋巴瘤,约占腮腺肿瘤的10%-20%。多见于男性,尤其是40-70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与吸烟密切相关,吸烟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肿瘤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有囊性感,一般生长缓慢。
2.恶性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是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腮腺恶性肿瘤的50%。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种。高分化者生长缓慢,低分化者生长较快,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病可能与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高,有病毒感染史且未有效控制的人群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腺样囊性癌:肿瘤生长缓慢,但侵袭性强,常沿神经扩散,导致疼痛和面瘫等症状。多见于40-60岁人群,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等有关,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
多表现为腮腺部位无痛性肿块,肿块可活动,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生长缓慢,一般数月或数年才会有较明显变化。例如多形性腺瘤,起初可能只是耳垂下方或前方的小肿块,无明显不适,患者往往因偶然发现而就诊。
2.恶性肿瘤
除了腮腺部位的肿块外,还可能出现疼痛症状,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肿瘤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部分患者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如口角歪斜、闭眼困难等。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肿块明显增大,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转移表现。例如黏液表皮样癌低分化时,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伴有疼痛,且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腮腺肿块的性质,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的肿块;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例如多形性腺瘤在B超下多呈低回声、边界清楚的结节状。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腮腺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如面神经、血管等有重要价值。对于恶性肿瘤,CT可发现肿瘤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甚至侵犯周围结构。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以及判断肿瘤与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尤其在显示面神经受累情况方面有优势。
2.病理检查:是确诊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通过细针吸取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从而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例如通过对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切片检查,可以区分高分化和低分化类型。
四、治疗原则
1.良性肿瘤
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应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对于多形性腺瘤,需注意完整切除包膜,因为多形性腺瘤有恶变的可能,若包膜不完整容易复发。例如对于位于腮腺浅叶的多形性腺瘤,常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的腮腺浅叶组织。
2.恶性肿瘤
以手术治疗为主,常需扩大切除范围,因为恶性肿瘤容易侵犯周围组织。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例如黏液表皮样癌低分化者,除了扩大切除肿瘤外,还需要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对于腺样囊性癌,由于其易沿神经扩散的特点,手术时需要更加广泛地切除神经周围组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儿童患者患腮腺肿瘤时,在治疗上更要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女性患者在考虑手术美观效果时,可能需要与医生沟通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有吸烟史的患者在治疗沃辛瘤时,术后需严格戒烟以降低复发风险;有家族肿瘤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腮腺肿瘤时,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因为这类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