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脱肛即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下移,因盆底组织薄弱、腹压增加等致,有早期和进展期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保持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相关病、加强盆底肌锻炼预防,急性发作时要卧床休息托回脱出物,嵌顿水肿等及时就医,必要时手术。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肛门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正常情况下,直肠借助周围组织等维持在正常位置,当某些因素导致其支持结构薄弱、功能障碍时,就会出现脱肛现象。
二、常见原因
(一)盆底组织薄弱
1.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幼儿发育尚未完全,骨盆周围的肌肉、韧带等支持结构相对薄弱,尤其是婴儿时期,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直肠处于垂直状态,容易发生直肠脱垂。随着年龄增长,骶骨弯曲度逐渐形成,直肠脱垂的发生率会降低。
老年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盆底肌肉、韧带等组织松弛,支持直肠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直肠脱垂。
2.女性妊娠分娩因素
女性在妊娠过程中,增大的子宫会对盆底组织产生较大压力,分娩时长时间用力等情况会进一步损伤盆底肌肉和韧带,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增加直肠脱垂的发生风险。
(二)腹压增加
1.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导致腹压升高,频繁的腹压增加会推动直肠向下移位。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长期便秘可引发直肠脱垂。
2.慢性咳嗽
患有慢性咳嗽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会使腹压持续升高,对直肠产生向下的推力,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直肠脱垂。儿童如果患有百日咳等引起长期咳嗽的疾病,也可能增加直肠脱垂的发生几率。
3.重体力劳动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劳动过程中腹压会明显升高,反复的腹压波动可能影响直肠的正常位置,增加直肠脱垂的发生风险。比如一些长期从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的工人。
(三)其他因素
1.先天发育异常
部分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直肠周围组织发育异常,如直肠系膜过长等情况,使得直肠容易向下移位,从而引发直肠脱垂。
2.医源性因素
某些直肠部位的手术操作可能会损伤盆底的肌肉、韧带等结构,导致直肠支持结构破坏,例如直肠肛管手术过程中,如果对盆底组织处理不当,术后可能发生直肠脱垂。
三、症状表现
(一)早期症状
排便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此时可能仅有肛门坠胀感等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排便时肛门有红色肿物脱出,便后可缩回。
(二)进展期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不能自行回纳,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回纳。同时可能出现排便不尽感、肛门失禁等症状。脱出的直肠黏膜如果发生摩擦、损伤,还可能出现出血、溃疡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肛门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直肠内的情况等。同时观察排便时直肠脱垂的情况,可让患者取蹲位用力排便,观察有无直肠脱垂及其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有时会进行排粪造影等检查,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造影剂,在排便过程中拍摄X线片,观察直肠的位置、形态以及脱垂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预防与处理建议
(一)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排便习惯
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便,鼓励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成年人也应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多吃粗粮、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发生。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对于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咳嗽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如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止咳祛痰药物等)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等)来减少咳嗽发作时的腹压升高。对于有盆腔疾病的女性,要及时治疗,减少对盆底组织的影响。
3.加强盆底肌肉锻炼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例如凯格尔运动,成年人可以通过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多次练习,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盆底支持结构的功能。幼儿时期虽然盆底肌肉发育未完全,但家长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帮助幼儿进行一些促进盆底肌肉发育的活动,不过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用力。
(二)急性发作时的处理
当发生直肠脱垂急性发作时,首先应让患者卧床休息,采取屈膝仰卧位,将脱出的直肠黏膜轻轻用手托回肛门内。如果脱出的黏膜发生嵌顿、水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采用局部湿敷等方法减轻水肿后再进行复位,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幼儿患者,家长在托回脱出物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直肠黏膜。